此刻的应天城,沐浴在暮春三月的暖阳与和风中,街巷间人流如织,商铺林立,叫卖声、谈笑声不绝于耳,一派繁华太平景象。
两人默默走了一段路,约莫半个时辰后,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小子,你觉得这应天城如何?”
梅殷略一思索,谨慎答道:“回父皇,应天府繁华热闹,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切皆赖父皇您驱逐暴元,开创大明,解万民于倒悬,若非父皇,百姓们至今仍在蒙元铁蹄下水深火热,何来今日之盛景?”
“哼!尽他娘的拣好听的哄咱开心!”
朱元璋笑骂了一句,脸上却并无多少怒意,反而带着一种复杂的自信与忧虑。
“不过你小子说的倒也是实话,咱不是脸皮厚自个儿夸自个儿。”
“要不是咱提着脑袋领着兄弟们打天下,这天下百姓,甭指望能过得多好。”
“好赖现在最起码能安安稳稳地吃上一口饱饭了!”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低沉下来,带着深深的叹息。
“只是啊……”
朱元璋没有说下去,望着眼前繁华的街景,那叹息声里蕴含了太多未尽之言。
沉默片刻,他又仿佛自言自语般地低声道:“这大明……还是太穷了。”
“虽说你献的那个制盐的法子,让朝廷的盐税翻了几番,可这花钱的地方,也忒多了!修河堤、筑城墙、养兵、赈灾、赏赐……哪一样不是金山银海往里填?”
“这点子进项,还是杯水车薪,不够,远远不够啊!”
朱元璋所言非虚,大明开国虽己十二载,局势相对稳定,但百废待兴,处处都需要巨额投入,国库始终捉襟见肘。
梅殷听着这番话,心中念头急转,纠结万分。
倭国石见银矿的秘密,如同一个巨大的诱惑,在他心头翻腾,该不该趁此机会,向这位极度渴望财富的帝王透露?
朱元璋见他久久不语,眉头一皱,不满地催促道:“咱跟你说话呢!发什么愣?哑巴了?”
梅殷深吸一口气,借着残留的酒意,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朱元璋:“父皇!儿臣……儿臣或许有法子,能为朝廷搞到大钱!”
“啥?”
朱元璋猛地停下脚步,锐利的目光瞬间锁定梅殷,声音都拔高了几分。
“你说你还有办法搞钱?快!赶紧给咱说说,怎么个搞钱法?”
一听到“搞钱”二字,这位为财政愁白了头的洪武皇帝,眼中瞬间爆发出急切的光芒。
“父皇,其实搞钱的方法在倭国!”
梅殷压低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和神秘。
“儿臣知晓,在倭国境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银矿!若能将倭国拿下,把银山开采出来,都运到我大明,到时候何愁我大明国库没钱?”
梅殷觉得此言一出,老朱肯定高兴的不行,巴不得即刻想把倭国拿下了。
但结果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老朱好像有点不太信他的话。
“倭国?”
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明显的怀疑与不屑,嗤笑道:“别跟咱在这扯淡了,就倭国那屁大点的地方?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能有银山?你小子怕不是喝多了说胡话吧?”
老朱不信也正常,在他眼里,大明这么大的地盘都没有银山,倭国那么大点的地方,还能有什么银山?
梅殷早有准备,连忙解释道:“父皇容禀!此事并非儿臣臆测。”
“前两年,儿臣偶然结识一位曾流落倭国多年的海商,是他亲口所述,倭国确有多处巨大银山,储量惊人!儿臣观其言谈神色,不像信口胡诌。”
他抛出关键的建议:“父皇若心存疑虑,大可秘密派遣得力可靠之人,假扮商旅,渡海前往倭国查探虚实!若其言为虚,我们也没什么损失,最多浪费点时间;若其言属实,那我大明便得了取之不尽的银山!此乃一本万利之事啊!”
梅殷主打一个你可能血赚,但我永远不亏的理念!
朱元璋沉默了,背着手在原地踱了几步,眉头紧锁,显然在权衡梅殷话语的分量与可行性。
作为开国之君,他深知财富对帝国根基的重要性,不然他也不会那么无休止的滥印宝钞了。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凝重:“嗯……此事非同小可,咱会斟酌,派人去探探虚实。”
梅殷的话打动了老朱,毕竟可以让人去看看嘛,看看又没什么损失,万一真有银山,那岂不是发财了。
打动归打动,但老朱还是有所顾虑,他话锋一转,抛出了最大的障碍。
“只是,按你所说,那倭国就算真有银山,咱们又该如何动手?梅殷,你可别忘了!大明立国之初,咱就曾颁下明旨,将倭国列入了‘不征之国’!祖训煌煌,岂能轻易违背?”
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而倭国就是其中之一。
梅殷心中冷笑,不征之国?什么不征之国,别在这扯淡了,不过是你朱元璋当初为了稳定周边、集中力量安内的权宜之计罢了。
他深知朱元璋对倭寇的深恶痛绝,这会正是火上浇油的最佳时机。
梅殷立刻摆出一副忧国忧民、义愤填膺的姿态,拱手道:“父皇明鉴!您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乃是念其偏远,示以怀柔。”
“可前提是,这倭国要用真心向着大明,恪守臣礼!”
“父皇,儿臣说句真心话,倭国何曾真心臣服?这些年来,倭寇对我大明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百姓水深火热,苦不堪言!”
“此等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们视我大明仁德为软弱,视我海疆为其鱼肉!”
梅殷的语气愈发激昂:“父皇,‘不征’乃是对恭顺之国的恩典,绝非对豺狼的纵容!倭国如此反复无常、凶残暴虐,咱们为什么对倭国如此纵容?还不如把他们彻底铲除!”
“让他们见识见识我大明国威,让他们明白我大明对待宵小之徒,从不心慈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