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赡部洲水患成灾,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田地淹没、房屋冲毁,民众被迫迁居高地躲避,人族生存濒临绝境。
鲧为尧帝任命的首任司空,治水之责自然是落在其头上。
只是面对那肆虐田野山川的滔滔洪水,鲧有心无力。
得尧帝舜帝首肯,鲧于崆峒山山脚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祀,而祭祀的对象则是人族圣母女娲娘娘。
从东海之滨,上清圣人神庙被受洪水所绕之景,尧帝心中也认为只有圣人有治理大陆洪水之能,而朝哪一位进行祭祀就必须得仔细思量了。
最终确定创造人族的圣母女娲娘娘,这其中应该也有火云洞中黄帝的意思。
因为黄帝窃取三教气运之举,道门三教与人族之间也生出一些隔阂,虽然因为姜白的补救,略有缓和,但黄帝却无法确认三清圣人是否愿意出手。
如果真不愿人族受此劫难,在四海海眼有异动之时,就已经可以出手,其中恐怕也是有一番计量,既然如此,向三清求助肯定并不轻松。
现在人族受洪水之灾,民生凋敝,甚至连人道气运都受到了影响,能够用以祭祀的力量本就不多,他们必须保证一次祭祀就能有显著的效果。
不求一次就能将整个人族所面临的危难完全解决,但至少得要有明显的效果,不然整个人族的人心一旦散了,那颛顼绝地天通之举,让王权成为整个人族的信仰,可谓是彻底失败了。
所以,对于唯有心怀人族的女娲圣人,是唯一的选择,至于西方二圣就从来没有出现在诸位人族领导之人的心中,而,天道,他们也无法确定天道对于人族的态度。
即使,人族是天定的洪荒主角,但是各种磨难可是一点不少,对于人族这一路的发展,天道并未赐予什么额外的帮助,只是一个旁观者。
既然是想要寻求帮助,那肯定是选择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现在的人族不能接受任何不确定的结果。
所有的族人都十分重视这次崆峒山脚的祭祀,仿佛将全身心都投入到祭祀的准备之中,就能忘却所遭受的苦难。
女娲以三光神水和九天息壤造就人族,不光是赋予了人族最适合修道的道体,还赋予了人族无限进化的可能。
只要有希望在,人族就会奔着光芒的所在不停前行,哪怕在这过程之中饱经风霜,也不会改变人族坚定向前的意志。
但就在希望真正降临在人族眼前之时,毁灭性的灾难陡然降临,仿佛要将人族所有的希望之光给覆灭。
如果未曾见过光明,本可以忍受黑暗。
可,原本以为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笼罩在所有人的身上,但是消退的黑暗不愿散去,陡然卷土重来,将人族重新拉入黑暗之中。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路走来会经历何种的痛苦,若是真要再来一遍,很多人会真正承受不住,陷入真正的崩溃。
而这次向女娲圣人的祭祀就是他们重新抓住的希望,也是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这最后的希望也被洪水冲散,那无数的人族可能就会陷入彻底的绝望之中。
是沦为道门三教的附庸,还是成为天道寄托人道气运的傀儡,人族不会再有任何话语权。
人族自强不息,也将成为淹没了洪荒世界之中的无声叹息。
鲧作为治理洪水的主要负责人,自然是担任起向女娲圣人祭祀的大祭司。
无数鲜果肉食被摆在祭坛之上,在这灾难四起的情况下,如此丰富的祭品可是格外难得,但是作为承载整个人族希望的祭祀,所有的族人都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人族传承之火点燃了祭祀的篝火,浓烟如柱直达天际,哪怕狂风呼啸雨水不歇,也无法阻碍凝聚了整个人族气运的意志随着烟雾升到九天之上。
混沌虚空之中,一座华美宫殿逐渐显现,最中心高耸的大殿金匾之上书三个大字,“蜗皇宫”,这正是女娲圣人用以镇压虚空的道场。
女娲完美的脸庞之上流露出真挚的悲悯之色,所有的人族都是她的孩子,作为母亲,她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洪水吞没,流离失所。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祭祀,她甚至连靠近洪荒天地的机会都没有。
天道对于她的约束越来越多了,甚至觉得自己会强行出手干涉南赡部洲之事,隔绝了她以意志降临洪荒的可能。
换句话说,如今的女娲虽然依旧算是洪荒世界的管理员,但是很多权限却已经被群主天道给剥夺。
如果不按照天道的意志来,恐怕女娲连自己管理员的身份都保不住。
但同时因为女娲的管理员身份还在,也保留了一些权限,所以在面对人族的祭祀之时,她才会出现在这里,以圣人的身份回应整个人族的期盼。
只是,在她身形出现在天幕之外时,天道的意志已经开始凝聚,这表示天道对于女娲这位管理员极其不信任,所有她经手的业务都会亲自过问。
等到天道意志真正凝聚,女娲能给予的帮助就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她必需抓住这难得的时间差。
长袖一挥,九天息壤已经化作流光直奔洪荒天地而去,而她还是低估了天道对于她的防备。
隔绝洪荒世界与虚空的天幕顿时光芒涌现,勾勒出无数繁复的符文,将女娲送出的九天息壤拦在了天幕之外。
对于圣人而言,这小小天幕自然是连阻碍都算不上,但如今女娲就不得不考虑天道的态度。
很显然,天道对于她送出九天息壤并不认可。
若是她强行撕破天幕,属于她圣人的权柄肯定会被进一步剥夺。
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能以九天息壤解人族水灾。
女娲正欲出手,却突然感受到一股力量与九天息壤联系到一起,正在帮助九天息壤缓缓通过天幕的阻隔。
感受到那股来自幽冥的力量,女娲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怀恋与慈爱。
但当天道之眼在天幕之外凝聚成形之时,女娲收敛了自身所有的情绪,操控着整个蜗皇宫逐渐深入混沌虚空之中,去完成天道赋予她的职责。
天道之眼扫视寰宇,没有阻止九天息壤在幽冥之力的牵引之下汇入洪荒天地。
而此时,神农一身玄色长袍,衣袍之上以龙纹凤篆为装饰,尊贵异常,正站在崆峒山另一处山峦之中,距离鲧举行的祭祀的祭坛不近不远,身旁围着两只还未化形的黑虎。
如今的神农已经完全与幽冥本源融合,已经不算是人族,而是幽冥界内至高无上的幽冥地府酆都大帝,可以说除了闭关不出的后土之外,整个幽冥界内的最高掌控者,就算是幽冥血海之中的地藏,也无法撼动神农的地位分毫。
作为地府酆都大帝,修为虽未达到真正的绝颠,但自从他在王座之上苏醒,修为突飞猛进一刻也不停歇,直到修为突破大罗金仙后期才减缓。
如果不是因为人族之事,他选择离开幽冥界前来南赡部洲,他的修为应该会一直攀升到大罗金仙巅峰才会停止。、
虽然类似于揠苗助长,但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就能彻底将这股虚浮的修为变得凝实,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幽冥界的馈赠。
至于他需要付出的代价,现在倒不是计较的时候。
对于他出手相助人族,后土并未有任何意见,牛头马面原本也是顾念昔日与亚父的交情,想要前来相助,但都被神农以酆都大帝的身份劝回去了,现在将幽冥地府完全牵扯其中可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最后他孤身一人,借幽冥通道前来南赡部洲,整个大陆应该也只有寥寥数人感知到了他的降临。
不过,虽然能够停留的时间有限,他也没有选择贸然出手。
因为前来之前,他就得知了尧帝的部下鲧将要举行一场对女娲圣人的祭祀,祈求圣人降下拯救人族之法。
神农当然早就知道了自己与女娲圣人的关系,但也只是心中多了几分感慨,如今亚父不知所踪,他又哪有与生母相认的心思。
而且他已经从后土娘娘那里得知,女娲圣人如今的处境并不太乐观,最好不要贸然增加女娲身上的负担,如今如果幽冥界与对方扯上关系,反而会成为对方的拖累。
所以哪怕他在祭祀开始之时就感受到了那股玄妙的联系,也是选择压制自己的气息,作为祭祀的旁观者。
直到九天息壤被天幕所阻隔,女娲圣人不顾自身想要强行出手之时,神农这才以幽冥之力牵引九天息壤,让女娲不至于陷入两难之地。
神农鼎化作容纳九天息壤的容器,替人族稳稳接住了女娲圣人的恩赐。
鲧跪伏在地,见到从天而降的九天息壤,满心欣喜,所有的人族立刻爆发山呼海啸的兴奋呼喊之声。
圣人相助人族,人族水患可解,人族有救了。
在鲧的带领之下,所有的族人都虔诚的诵念着祭词,表达出最诚心的感激。
混沌虚空深处,女娲正在镇压动荡不停的混沌胎膜,感受到一股信仰之力跨越虚空汇入自身本体之中,脸上也是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只是混沌胎膜之外激荡不停的混沌潮汐很快就再次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诡异的动荡已经持续了一阵子,不光是她,其他几位圣人也被天道安排着镇压其他方位的混沌胎膜。
混沌胎膜之外的无尽混沌之中仿佛在孕育什么可怕的存在,似乎对于洪荒世界而言,会是个难以抵抗的大劫,她甚至能从天道的意志之中感受到一丝绝不应该存在的情绪。
回到神农这边,他在鲧收下就九天息壤之后,明白自己的职责已经完成,他能停留在洪荒天地的时间也差不多到了极限。
正欲顺着幽冥通道返回幽冥界,一道强大的意志从火云洞之中传来,向他表达了善意。
黄帝融合三道鸿蒙紫气之后愈发强大了,只是对方依旧遵守着之前的约定,并未离开火云洞。
同时,一道熟悉的气息也是御风而来,直奔神农所在的山峦而来。
粗狂壮汉身旁跟着位身穿黑裙的小姑娘,少见的搭配。
但当神农感知到那小姑娘传来的熟悉气息之后,眼神之中也是浮现出属于寻常人族的神色。
“你是……黑炎?”
听见黑炎一旁的赵公明传来细微的轻咳之声,神农立刻明白自己方才的行为与自己的身份不太符合,连忙恢复那透露出尊贵的神色。
“见过前辈!”
“相比于前辈,我更喜欢大伯这个称呼。”
赵公明见神农的脸色涌现出一闪而过的伤感,马上明白对方是想到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姜白。
他自然也是知道姜白情况危急,身入外混沌之中音信全无,虽然他不相信姜白会如此轻易就殒命于鲲鹏之手,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大罗金仙后期也难以从外混沌中全身而退。
但时间已过如此之久,仍然没有任何踪迹,他也时常忍不住怀疑那最坏的可能就是现实。
不过,他还是只能扮作爽朗的样子。
“侄儿无需多虑,我已求过老师,再加上太清师伯,肯定能将姜白这小子从外混沌逮回来。”
神农也露出讪讪的笑容:“大伯,人族还烦请您多展开!”
赵公明也知道神农的情况,哪怕是幽冥地府的酆都大帝,能在洪荒世界停留的时间也有限。
而就这一会,小女孩模样的黑炎就与山林间的两只黑虎滚做一团,相比于人形,她还是对于兽形生灵更感兴趣。
“看这血脉,是跟着二弟身后那只老虎的血脉后裔,如今碰到了也算是有缘分,那便带上吧!”
说完之后,长袖一挥,就卷着两只老虎与黑炎往峨眉山去了。
鲧得九天息壤筑堤挡水,欲将洪水阻拦于江河之中。
原本以为水患可解,但堤崩水涨,除中州之外其余八州洪灾更甚。
鲧以死谢罪,舜帝委任禹继承父业。
禹改堵为疏,使洪水归道入海,“洪水漏,九州干”,民众得以返乡重建家园。
人族尊禹为帝,大禹继任人族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