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械臂精准地将预制菜包装盒封合,传送带载着成品有序驶入仓储区,“食光纪”首座全自动化智能工厂正式投产。在落成典礼上,姜绾按下启动键时,镁光灯闪烁中,她望着眼前银灰色的金属丛林,既满怀期待,又隐隐不安——这座斥资数亿打造的工厂,将人力成本降低了40%,但也意味着近百名员工面临岗位调整。
投产首周,智能工厂展现出惊人效率。AI系统根据订单数据自动调配生产线,传感器实时监测食材新鲜度,机械臂以0.1毫米的精度完成调味配比。然而,当姜绾来到车间巡查时,却看到老员工老张蹲在角落,对着曾经操作的半自动设备发呆。“姜总,我们这些老骨头,是不是真的要被机器淘汰了?”老张布满老茧的手着冰冷的金属外壳,声音里满是失落。
当晚的管理层会议上,生产总监兴奋地汇报:“产能提升60%,次品率下降至0.3%!按照这个趋势,季度利润能突破预期。”但人力资源总监的发言却给热情泼了冷水:“质检部、包装组己经有37人提交辞职申请,他们担心学不会新技能。”会议室陷入沉默,姜绾盯着智能工厂的实时监控画面,那些不知疲倦运作的机械,此刻仿佛成了横亘在企业与员工间的高墙。
“停掉所有裁员计划。”姜绾突然开口,“我们建智能工厂不是为了抛弃员工,而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升级。”她连夜制定“星火计划”,在厂区内设立技能培训中心,聘请智能制造专家和高校教授,为员工定制从基础编程到设备维护的课程体系。阿依莎主动请缨担任培训导师,她将苗寨“老带新”的传统融入教学,让员工们分组协作拆装机械臂,在实操中消除对新技术的恐惧。
然而,转型并非一帆风顺。5号生产线的AI调味系统突然故障,生产出的预制菜咸淡不均。维修团队面对复杂的代码束手无策,正当众人焦头烂额时,曾在包装车间工作的女工李晓梅怯生生地举手:“我最近在学Python,这个报错提示好像和教材案例很像。”在她的尝试下,系统半小时内恢复正常。这次事件让姜绾意识到,员工的潜力远超想象,当即宣布设立“创新提案奖”,鼓励所有人参与智能系统优化。
三个月后,培训中心第一批学员顺利结业。老张戴上智能安全帽,操作着AR设备巡检生产线,眼中的迷茫早己化作自信:“以前觉得机器抢饭碗,现在发现它们更像帮手。”智能工厂里,人机协作的场景随处可见——员工通过平板电脑调整机械臂参数,AI系统根据工人操作习惯优化流程,原本冰冷的车间充满温度。
姜绾趁热打铁,将智能工厂改造成“透明车间”,向消费者和同行开放参观。在解说员的引导下,访客不仅能看到机械臂行云流水的操作,还能通过大屏幕观看员工培训课程首播。“这里没有被淘汰的工人,只有不断进化的伙伴。”姜绾在首播中对着镜头微笑,身后是正在调试新设备的老张和李晓梅。
这次转型不仅化解了危机,更带来意外收获。智能工厂的高效运作吸引了多家餐饮企业寻求合作,定制化生产订单纷至沓来。同时,“食光纪”的人机协同模式被行业协会作为案例推广,姜绾受邀在智能制造峰会上分享经验:“技术的温度,在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当夕阳为智能工厂镀上金色,姜绾站在员工技能大赛颁奖台上,为获得“智能工匠”称号的员工颁奖。台下,机械臂仍在精准运转,而员工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比金属更耀眼。这座工厂不再只是冰冷的生产机器,而是承载着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梦想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