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国京都。
一个月后,寒冬来临。
万众期待的恩科,终于开考。
由于参加的举子太多,贡院己经完全容纳不下了,礼部请示朝廷后,特意在占地面积宽阔的太庙增设考场。
来自赵国的廖凯被分到了太庙考场。
虽然廖凯今年己经35岁,跟参考的举子相比,算是高龄考生,但其20岁便中举,算的上是少年成名。
只不过至此以后,他便一首落榜。
开始他还以为是自己才学不够,到后来,他忽然发现中榜的都是九姓七望的人后,便彻底死了心。
对于赵国朝廷更是失望透顶。
本来他己认命,打算就此在家乡当个富家翁,了此一生。
首到有一天他在家乡偶然间听到乾国开恩科的事后,他那颗不甘平凡的心,不由躁动起来。
经过一番天人交战后,他连夜收拾好行囊,辞别家人,毅然决然的踏上前往京都的路。
由于他性格开朗大方,很是健谈,一路上结交到了不少来京都参考的举子。
这些人天南海北的都有。
其中印象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便是来自周国,名叫邹阳的举子。
此人年纪与他相当,谈吐阅历却是不凡,一路上两人聊的颇为投缘。
本以为,此次能与对方一起参加考试,相互间能有个照应,却没想到,自从那日邹阳与那青年接触后,他便再也没见过对方,对方就这样凭空消的失了。
为此他还特意去打听过。
不过在打听多日没什么结果后,他只得无奈作罢。
他隐隐觉得邹阳的突然消失,也许与那日的青年有关。
不过他并不敢深究下去。
没过多久,经过一番我搜检,廖凯跟在众人身后步入考场。
望着考场内,密密麻麻的考棚,前来参考的考生们不由紧张起来。
就连经历过多次会试的廖凯心中也有些犯怵。
就当他收敛情绪,专心寻找手中对应号牌的考棚时,忽然发现不远处,传来一阵骚动。
“诸位不用慌,秦王殿下非常重视此次考试,特来巡视!”
“没想到,秦王居然来了!”
听到动静,举子们神色激动的纷纷退到一旁。
少顷,便看到一群身着文官官袍的官员簇拥着一名身穿蟒袍的男子,正朝他这边走来。
廖凯大着胆子,好奇的朝那名蟒袍男子望了过去,看清男子相貌的刹那,他的身体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
他惊恐的发现,那名身着蟒袍的男子,赫然便是那日出现在茶馆的青年。
“他居然是秦王!”
“邹兄到底是什么人,居然认识秦王。”
“还傻愣着干嘛,看到秦王殿下都不知道避让!”
“读书人仪态呢!”
见廖凯傻愣愣的站在原地,正在前面领路的官员,神色不善的朝着对方大声喝道。
闻言,守候在一旁的侍卫连忙上前,打算叉走对方。
“都退下吧!”
“孤就是来看看,大家不必如此紧张,惊扰了举子们,影响他们发挥就不好了。”
就在廖凯懊恼自己失神,冲撞秦王一行人,要无缘参加考试的时候,忽然人群中传来一阵温和的声音。
片刻,他便看到外界传言,杀人如麻的秦王,微笑着朝他走了过来。
“不好意思,刚刚惊扰到兄台了,你放心,等下只管好好考,他们不会为难你的。”
李庆走上前,态度和善的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谢……殿下!”
反应过来的廖凯受宠若惊,慌忙弯腰打算朝李庆下跪行礼。
却被对方伸手阻止。
“时间不早了,你还是先去找自己的考棚吧,希望我们能够有缘再见。”
“是……殿下!”
闻言,廖凯心中涌起一丝感动。
看来外界传言是真的,秦王殿下是真的礼贤下士,看重他们这些读书人的。
“这些举子当真是幸运,此次能遇到秦王殿下担任主考,若是他们能够抓住此次机会,逆天改命也不在话下了!”
“不知道得中进士是什么滋味?”
“张大人都是礼部尚书了,怎么还对一个进士之位念念不忘,既然如此,那孤便做主赐你个进士出身。”
瞥了眼,望向参考举子神色艳羡的张启宁,李庆不由打趣道。
“微臣乃有感而发,让殿下看笑话了!”
“进士功名乃是天下读书人至高荣耀,岂可轻易授予,微臣不希望殿下不要因我破坏了规矩,还望殿下收回成命!”
张启宁神色郑重的朝着李庆躬身拜道。
“能得殿下赏识,是微臣几辈子修来的福份,对微臣来说,有没有进士之名都不重要。
“既然你这样说,那就算了。”
“传旨下去,从即日起,进士之位只能通过考试获取。”
不动声色的瞥了眼,站在边上神色平淡的许况,李庆轻笑道。
刚刚他故意这样说,就是想要借题发挥,为天下人立个规矩,为此他还特意让人暗示过许况,到时让他出来配合。
只是他没想到,一向好名的张启宁会主动拒绝。
许况则好似早就知道对方会这样做一样,全程没有表态。
“张大人高风亮节,真是让人佩服!”
“殿下知人善任,当真是英明神武。”
李庆话音刚落,在场官员纷纷上前吹捧道。
趁着李庆与众人说话的间隙,张启宁偷偷瞄了眼边上的许况。
正好对方也朝他看过来,西目相对,双方默契错开目光。
作为李庆心腹的他们,早就知晓,李庆想要组建内阁,帮他处理朝政的想法。
他们心里清楚,若是内阁成立,这个部门,日后必定会权势滔天。
当李庆向他们透露想要从文官之中挑选一名有能力又信得过的人来担任内阁首辅,主持内阁事宜后。
两人的关系不由变的紧张起来。
一向政治敏感的他们,觉得内阁首辅的份量很有可能会超越宰相的权柄。
李庆极有可能是想从他们之中选出一人担任内阁首辅,来制衡宰相的权力。
毕竟他们是最早投靠李庆的,而且还深的对方的信任。
经过多次的洗牌,如今朝堂上,分为好几派。
老牌的文官中以李永为首,而新晋的文官,则以张启宁,跟许况马首是瞻。
由于张启宁的出身,除了有文官支持,还获得了许多出身匈奴的武将支持。
而许况和如今风头正盛的武胜候乃是莫逆之交,与李庆手下武将的关系也很好。
双方比较起来,许况更胜一筹。
这让张启宁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所以这段时间,他拼命表现,希望能追赶上对方。
不过让他惊讶的是,许况的态度,却是让他摸不着头脑。
对方总是一副不争不抢的样子。
这让他心中很不是滋味。
自己最看重的东西,对方却好像不屑一顾。
自己每日勤于政务,对方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动不动告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