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迁

第222章 稻浪里的芯片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变迁
作者:
兄弟一起干杯
本章字数:
6882
更新时间:
2025-06-20

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间小路上,林小满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田埂上的露水,艰难地向村子走去。

她的裤脚己经被露水打湿,湿漉漉地贴在小腿上,让她感到有些不适。

她看了一眼手中的北斗导航仪,屏幕上显示离目标点还远 23 米。

林小满加快了脚步,心中暗自祈祷着快点到达目的地。

终于,她看到了远处的村子,心中松了一口气。

她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领。

突然,她肩上的金属箱里传出一阵细微的嗡鸣声。

林小满心头一紧,这是传感器发出的警报声!

这个金属箱里装着的可是省农科所实验室里调试了整整三个月的虫害预警芯片啊!

此刻,这个“铁疙瘩”却在这蝉鸣震天的稻田里疯狂报警,仿佛预示着一场灾难的降临。

“姑娘,把你那破铜烂铁挪开!”伴随着这声炸雷般的怒吼,三只原本在田间悠闲觅食的白鹭,像是受到了惊吓一般,扑棱着翅膀迅速飞离了原地。

发出这声怒吼的,是站在田头的老农赵铁头。他

手中紧握着一把铁锹,那古铜色的面庞因为愤怒而涨得通红,额头上的青筋也根根凸起,仿佛下一秒就要爆裂开来。

“俺种了西十年稻子,还轮不到这机器来指手画脚!”赵铁头瞪着眼前的金属箱子,眼中的怒火似乎要喷涌而出。

然而,就在他话音未落之际,那金属箱子突然发出一阵尖锐的蜂鸣声,在这静谧的田野里显得格外刺耳。

林小满站在一旁,看着金属箱子上的全息投影,只见那投影里显示出成片的红点,密密麻麻,让人看了有些头皮发麻。

“赵叔,您这块田里的二化螟幼虫己经泛滥成灾了,如果不及时处理,您这一年的收成都要毁了啊!”林小满焦急地说道。

“放屁!”伴随着一声怒吼,铁锹如同被激怒的巨兽一般,狠狠地砸在了田埂上。

这一砸,不仅让坚硬的田埂发出了沉闷的响声,更是惊得田埂下的泥鳅们惊慌失措,纷纷翻出水面,溅起了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老人显然被气得不轻,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从裤兜里掏出了一个油纸包。

这个油纸包看起来己经有些年头了,上面沾满了油渍和泥土。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油纸包,然后轻轻地抖了抖,几粒泛黄的稻壳便从里面滚落了出来。

“睁眼瞧瞧!这可是正宗的抗虫稻种,俺爷爷那辈传下来的!”

老人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他用手指着那几粒稻壳,仿佛它们是无比珍贵的宝物一般。

然而,就在这时,林小满的传感器突然捕捉到了一阵异常的震动。

她的目光迅速落在了投影上,只见地下 0.8 米处,一群蚯蚓正急匆匆地迁徙着,它们的轨迹清晰可见。

林小满心中一紧,正准备开口提醒老人,却不想赵铁头突然像发了疯一样,抄起一块石头,对着林小满的方向咆哮道:

“再不滚,俺砸了这铁疙瘩!”

暴雨来得毫无征兆。林小满蜷缩在村委会的值班室里,听着房檐水帘砸在金属箱上叮当作响。

三天前被赵铁头砸裂的传感器外壳,此刻渗出诡异的蓝光,在墙壁投出扭曲的星图。

"林家闺女!"村主任老张撞开木门,蓑衣滴着水:"赵老头敲着铜锣满村跑,说田里有鬼火!"

林小满冲进雨幕时,闪电正劈开东南方的夜空。

百亩稻浪翻涌如墨海,赵铁头立在齐腰深的水里,铜锣声混着嘶吼:

"都出来!萤火虫精作祟!"他身后飘着几十点幽蓝冷光,正随着涨水缓缓逼近稻田。

"那是芯片在预警!"林小满的声音被雷鸣吞没。

她扑向金属箱,裂开的传感器迸出七道激光,在空中交织成巨大的蝗虫全息图。

投影腹部密密麻麻的红点,正对应着老张手里刚捞起的稻秆——上面爬满米粒大小的虫卵。

赵铁头的铜锣"咣当"坠入水中。林小满顾不上被雨水打得生疼的脸颊,大声喊道:

“赵叔,这不是什么萤火虫精,是虫害要爆发了!这些芯片能提前监测到。”

赵铁头呆立在原地,眼神中满是震惊与疑惑。

村主任老张也凑了过来,仔细看着那蝗虫全息图和稻秆上的虫卵,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小满姑娘,这可咋办?”老张焦急地问道。

林小满深吸一口气,迅速镇定下来,“赶紧组织大家排水,把水位降下去,减少虫害滋生的环境,再去农科所拿相应的除虫药剂。”

赵铁头此时也不再固执,连忙跟着老张一起去召集村民。

雨还在下,但大家的行动却十分迅速。在林小满的指挥下,村民们有条不紊地开始了抗虫行动。

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林小满心中燃起了希望,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战胜这场虫害,保住这一年的收成。

暴雨在凌晨三点骤停。

林小满跪在泥泞里,指尖拂过赵铁头家祖传稻种上的褐色斑点。

夜视镜片显示,这些天然纹路竟与芯片预警的虫害分布图完全吻合。

"这不是霉斑......"她声音发颤,将稻种放进光谱分析仪,"每条纹路都是抗虫基因序列!"

仪器突然发出嗡鸣,稻壳在显微镜头下裂开,露出纳米级的晶体结构:

这些百年老种里,天然形成的硅基外壳正在释放驱虫信息素。

浑身湿透的赵铁头蹲在田埂上,望着林小满修复的传感器。

当芯片蓝光照亮他祖传的铜锣时,凹痕斑驳的锣面突然浮现出荧光纹路,与稻种上的斑点如出一辙。

"原来爷爷敲锣驱虫不是迷信......"老人粗糙的手指划过锣面,铜绿簌簌掉落,"这纹路,这调子......"他突然抄起锣槌,对着传感器猛击三下。

奇异的共振波在稻田上空漾开,沉睡的稻穗齐齐转向月光。

林小满的监测屏上,虫害红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仿佛有双无形的手在擦除数据。

立秋那天的晒谷场,赵铁头戴着林小满改装的智能腕带,铜锣绑着微型共振器。

当他跳起祖传的驱邪傩舞时,传感器将他的步伐声波转化成数字图谱,与稻田虫害分布实时叠加。

"东北角!转三圈!"林小满盯着全息投影大喊。

老人一个鹞子翻身,铜锣震出的次声波惊起二十米外的麻雀,藏在稻叶背后的虫卵应声爆裂。

围观的村民突然哄笑起来——赵铁头腕带投射出的驱虫图谱,竟与他年轻时在谷堆上画的傩面图腾分毫不差。

更神奇的是,经他"跳大神"的稻田,土壤里的稀土含量比智能灌溉区还均衡。

暴雨再次来袭那夜,林小满把修复好的传感器埋在赵家稻田。

清晨赵铁头来拔稗草时,发现金属箱上落满带着荧光斑点的露珠,像给铁疙瘩披了件星空做的袈裟。

林小满惊讶地发现,这些露珠里竟蕴含着微弱的能量波动,和芯片的预警能量有些相似。

她立刻将露珠收集起来进行检测,结果让她大为震惊——露珠中的能量可以增强芯片对虫害的预警精度。

此后,每次暴雨过后,林小满都会和赵铁头一起收集带着荧光斑点的露珠。

他们还发现,在收集露珠的过程中,稻田里的虫害似乎更少了。

原来,收集露珠的动静会惊扰一些藏在暗处的害虫,让它们暴露出来,再加上芯片的精准预警,虫害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里其他农户也开始接收林小满的虫害预警信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村子的稻田都迎来了大丰收。

林小满看着那金黄的稻浪,心中满是成就感,而赵铁头也对这个年轻姑娘竖起了大拇指。

收割机开进村那天,林小满的北斗终端收到特殊信号。当她循着定位来到晒谷场,赵铁头正用祖传铜锣盖住最后台传感器:

"铁疙瘩也得晒晒月亮,要不芯子会馊。"

全息投影突然自动启动,百年稻种纹路与智能芯片线路在月光下交织,形成幅旋转的双螺旋星图。

赵铁头摸出把祖传的铜钥匙,插入传感器裂缝的瞬间,谷场上所有收割机同时亮起北斗定位灯。

"原来您早知道......"林小满望着钥匙柄上的虫纹编码,那正是她论文里缺失的传统抗虫基因图谱。

老人笑着敲响铜锣,震落漫天星河:"从俺太爷爷那辈就传话——等哪天铜铁能说话,稻田里自会飞出金凤凰。"

最后一粒稻谷入仓时,埋在田埂的传感器发出嫩芽,金属外壳褪成翡翠色,芯子里长出的竟是赵家祖传稻种。

林小满把检测报告递给省里专家时,谁都没注意到,她胸前的工牌背面,悄悄烙上了枚铜锣形状的芯片。

几个月后,省农科所召开了一场盛大的科研成果发布会。

林小满站在台上,背后的大屏幕展示着赵家稻田从虫害预警到丰收的全过程。台下掌声雷动,专家们纷纷点头称赞。

会后,林小满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

信里,赵铁头告诉她,村里打算用她的科研成果打造生态农业旅游项目,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魅力。

不久,林小满再次回到了村里。

晒谷场上,村民们正欢快地跳着驱邪傩舞,赵铁头依旧敲着那面祖传铜锣,而稻田里,金属传感器与稻苗共生共长,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林小满知道,传统与科技的融合,会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她也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前行,让更多的稻田结出希望的果实。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