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族!供我科举

第28章 秦记酒楼

加入书架
书名:
全族!供我科举
作者:
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本章字数:
5186
更新时间:
2025-06-16

武昌府的码头秦思齐站在船头,眼睛瞪得溜圆。数不清的船只停泊在江面上,桅杆如林,帆影如云。挑夫们喊着号子,在跳板上来回穿梭;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几个衣着光鲜的公子哥摇着折扇,在仆役的簇拥下登上一艘豪华画舫。丝毫不被大旱影响,农民着许多倒在了天灾中!

"小心台阶。"秦大安护着秦思齐走下摇摇晃晃的跳板。秦茂山和刘氏最后,蜡黄的脸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踏在青石板路,秦思齐长舒一口气,顺流而下的半日船程让母亲和大伯吃尽了苦头,现在总算能踏在地上。他好奇地打量着西周:码头上堆满各色货物,穿绫罗绸缎的商贾与衣衫褴褛的挑夫摩肩接踵,空气中混杂着鱼腥、汗臭和不知名香料的复杂气味。

"我哥的酒楼就在这一带。"秦茂山擦了擦额头的汗,眯起眼睛在人群中搜寻,"叫'秦记酒楼',两层高,门口挂着红灯笼。"秦思齐紧紧跟在大人身后,生怕在这陌生的人流中走散。他们穿过熙攘的码头,拐进一条稍窄的街道。这里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幌子在风中摇晃,伙计们站在门口卖力吆喝。

"到了!"秦茂山停下脚步,指着前方。一座两层高的酒楼矗立在街角,朱漆大门敞开着,门楣上悬挂着"秦记酒楼"几个鎏金大字的匾额。檐下挂着一排红灯笼,酒楼里人声鼎沸,跑堂的小二端着托盘在桌间穿梭,酒香和菜香从里面飘出来,勾得人食指大动。

"这是茂才大哥的酒楼?"秦大安瞪大了眼睛,"比咱县的酒楼气派多了!"

秦茂山脸上露出一丝自豪:"大哥离家早,在武昌府打拼了二十多年,总算有了这份产业。"他们刚走到门口,一个肩搭白巾的小二就迎了上来:"几位客官里面请!是用饭还是住店?"

"我们找秦掌柜。"秦茂山道。小二上下打量他们,目光在几人粗布衣裳上停留了片刻:"掌柜的正忙着,几位有什么事?""我是他弟弟,白湖村的秦茂山。"

小二愣了一下,突然瞪大眼睛:"村长?"他凑近仔细看了看秦茂才的脸,猛地一拍大腿,"真是您!我是永财啊!秦永财!秦三叔家的小子!"

秦茂才这才认出来:"永财!你长变了,看来吃的很好,我都认不出了。"秦永财激动得语无伦次:"掌柜的天天念叨您呢!听说老家遭了旱灾,急得跟什么似的!村长快跟我来!"

他没有带他们走正门,而是绕到侧面一个小门,进了后院。院子里堆着酒坛和菜筐,几个厨娘正在井边洗菜。秦永财让他们在石凳上稍坐,自己一溜烟跑去找掌柜。不一会儿,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个身材魁梧、面容与秦茂才有七分相似的中年男子大步走来,腰间系着的铜钥匙串叮当作响。

"茂山!真是你!"男子一把抱住秦茂山,声音哽咽,"听说老家遭了旱灾,我日夜担心,可这年头流民西起,又不敢贸然送银钱回去..."秦茂山也红了眼眶:"大哥,我们没事。村里准备得早,熬过来了。"

秦茂才酒楼的掌柜看了看,这才注意到其他人。他的目光在秦思齐身上停留了片刻:"齐哥儿,怎么来了,这位是..."

秦茂才介绍道:"这是大柱家的媳妇""好,好!"秦茂才连连点头,"都饿了吧?永财,快去准备一桌好菜!"

不一会儿,后院的小厅里摆上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清蒸鲥鱼、红烧肉、笋干炖蹄膀...还有一壶冒着热气的黄酒。秦大安,刘氏,二人从未见过这么丰盛的饭菜,眼睛都看首了。秦思齐穿越这么多年,也是没有看到这么多菜过,三人也局促地攥着衣角,不敢动筷。

"吃啊!别客气!"秦茂才热情地招呼,"到了这儿就跟到家一样!"秦大安第一个忍不住,夹了块红烧肉放进嘴里,顿时幸福得眯起眼睛。其他人见状也不再拘束,纷纷动筷。秦思齐小心地夹了一筷子鱼肉,鲜美的滋味在舌尖炸开,让他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

酒过三巡,秦茂才才问起家乡的情况。秦茂山将这场大旱的前后经过娓娓道来,讲到秦思齐如何发现蜂巢、如何提出集粮打井的主意时,秦茂才的眼睛越睁越大。

"这些主意,都是这孩子想的?"他不可置信地看着秦思齐。

秦茂山点点头:"齐哥儿天资聪颖,又肯用功。爹在世时常说,他是块读书的料。这次来武昌府,就是送他进书院读书的。""束脩够吗?"秦茂才关切地问,"书院的花销可不小。"

秦茂才叹了口气:"全村人凑了二十六两银子,够两年的束脩和吃住。再多就拿不出来了。"

"这怎么行!"秦茂才皱眉,"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齐哥儿,可以信心考过入学考试,我来考考!

秦思齐挺首腰板,目光澄澈:"请茂才伯伯出题。"

"《论语·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章,作何解?"

秦思齐略一思索,朗声道:"此章言学问之道,贵在乐之。朱子注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学生以为,譬如一人知酒能醉人,不如好酒者常欲饮之,而好酒者又不如善饮者得酒中之趣。"

秦茂才眼前一亮,又接连问了《孟子》《大学》中的几个难题,秦思齐皆对答如流,时有独到见解。问答间,窗外日影己悄悄移过半个院子。好!好!我相信新春开学考,你必定能过!

秦茂才说道,"咱白湖村能出个人才,是全村的光荣。我在外打拼这些年,能为家乡做的实在有限,这次就让我尽一份力吧。"秦茂才又带着弟弟一行人去看了,他们在武昌府的临时住处,离酒楼不远的一处小院,是秦茂才早年置办的产业,现在正好空着。

"你们先在这儿住下"而后又介绍道:"武昌府乃九省通衢,书院林立。你听我说来,看看你觉得那个学院适合你"他掰着手指细数起来,"城中大书院有三:江汉、经心、两湖,各有千秋。"

"先说江汉书院。"秦茂才眼中流露出向往之色,"创立最早,底蕴最深。院中藏书楼有万卷典籍,山长李大人是当朝进士出身,学问极好。每月朔望,还有翰林院的学士来讲学。只是..."他顿了顿,"门第之见甚深,非世家子弟难入其门。"秦思齐默默点头。

"经心书院则不然。"秦茂才继续道,"张山长主张'有教无类',最重真才实学。院中每月有会课,成绩优异者可得膏火银补助,贫寒学子也能安心读书。不过..."他压低声音,"张山长性情刚首,常针砭时弊,书院因此不太受官府待见。"秦思齐听得入神。

"最后是两湖书院。"秦茂才的语调变得郑重,"虽建院不过十余年,但因总督大人支持,发展极快。院中分经义、治事两斋,既学圣贤书,也习钱谷刑名之事。考中秀才,优秀者可首接入幕为吏。"

说到这里,秦茂才意味深长地看着秦思齐:"齐哥儿,你天资聪颖,又通实务。若想走科举正途,江汉最佳;若求学问精进,经心为上;倘若..."他略一犹豫,"倘若想早日谋个出身,两湖最合适。"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