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凤山后,林霜立刻着手安排水稻播种事宜。
她从周边村子雇佣了许多未参与修水渠的村民,让他们帮忙翻整临近水渠的一块田地,准备用来育秧。
由于距离上次下雨己过去多日,田里的水几乎被晒干了。
接下来,她让村民们挑水将这块田彻底淋透,使其保持状态。
待村民把田地整理妥当后,林霜才让葫芦运来稻种,准备播种。
起初,村民们不知道她要育秧,当看到林霜把一袋袋稻谷撒在田里时,都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一位村民疑惑地问:“大少奶奶,您这是要干啥?”
“我要在这里育秧。” 林霜淡定地回答。
“大少奶奶,如今可不是水稻播种的季节啊,现在下种,要是碰上寒露风,恐怕连本都得赔进去!”
这位村民急忙解释,“寒露风可厉害呢,会让稻子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可能颗粒无收。您还是改种别的作物吧,这样才能保证有好收成。” 他忧心忡忡地看着林霜,希望她能听从劝告。
“是啊,大少奶奶,种稻子是有讲究的,可不能乱来。”
“大少奶奶还是太年轻了,哪里懂种稻子啊,真是可惜了这么多稻种!” 另一位妇人叹息道。
然而,林霜却不为所动,眼神坚定而自信。
她深知自己并非盲目行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面对村民的质疑和担忧,她微笑着解释:“大家放心,我这么做自然有我的道理。虽然现在不是传统的播种季节,但我相信,只要用对方法,一定能创造奇迹。”
她的话语充满决心和希望,让一些村民对她的计划产生了好奇。
林霜接着说:“我研究过这片土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发现它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调整种植时间和方法,我们可以避开寒露风的影响,让稻子在更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可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从没听说有什么法子能让庄稼长得更快,难道我们做错了?”
她的话引起了一些村民的思考,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大少奶奶。
或许,她真的有特别的方法能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
“我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多田荒着。好了,各位叔伯婶子,快帮我撒稻种,一会还要上山弄些松针来,把谷种全部盖起来。”
村民们听了,更加疑惑。
从之前的人工授粉,到如今用松针育秧,他们闻所未闻,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少奶奶是如何知晓这些的。
不过上次人工授粉后,他们确实看到半山坡的梨树结出了指头大小的梨果。
于是,他们决定听从林霜的吩咐,看看这一次她能做出什么名堂。
众人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帮忙撒稻种,有的准备上山弄松针。
林霜在一旁仔细观察大家的操作,不时给出指导。
等稻种撒完,弄松针的村民也回来了,大家一起把松针均匀地盖在谷种上。
接下来的日子,林霜每天都到育秧田查看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水分和松针的厚度。
村民们虽然心里还有怀疑,但看到她如此认真负责,也渐渐安下心来。
随着时间推移,谷种开始发芽,嫩绿的秧苗从松针下探出头来,长势十分喜人。
那些原本质疑林霜的村民,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对她更加信服,也开始期待这些秧苗能带来丰收。
待秧苗长到快半尺高时,山上的水渠终于修建完工。
五月初十这天,是水渠试行通水的日子。
水渠试行通水是件大事,天还没亮透,凤山的村民们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起来,男女老少扛着锄头、挑着水桶,从各个村子涌向新修的水渠。
就连县太爷万勇也亲自来到凤山,指挥水渠通水仪式。
村长带着村里的男女老少,在水渠边摆上祭品,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祭祀仪式,祈求水神保佑水渠顺利通水,灌溉的农田能有好收成。
仪式结束后,万勇亲自上山打开水渠的水闸。
清澈的暗河水流顺着水渠奔腾而下,很快流进山下的蓄水池。
待蓄水池的水到达闸口位置时,水流冲开闸口,缓缓向山下的田间流去。
那些农田早前有人耕种,也有过水的沟渠,水流顺着沟渠流向田间地头。
林霜带着众人沿着水渠巡查,不时弯腰查看水流速度,用竹竿清理卡住的枯枝。
当水流到育秧田时,她眼睛一亮,指挥村民打开田埂缺口。
嫩绿的秧苗在水流浸润下,仿佛欢快地跳起了舞,叶片上的水珠晶莹剔透。
村民们围在田边,有的伸手捧起清水,有的蹲下观察秧苗的反应。
“乖乖,这水来得可真及时!”
“大少奶奶,您看这秧苗,喝了水后更精神了!” 村民们赞叹声此起彼伏。
万勇看着这一幕,心中十分感慨。
他对陆铮说:“陆铮,你小子还真有本事,这水渠修得不错,解决了凤山这一大片农田的灌溉问题。”
陆铮连忙拱手回道:“县太爷过奖了,要是没有您的大力支持,这水渠或许还停留在设想阶段,哪能这么快通水?”
万勇听了陆铮的话,心里很是舒服。但当他看到那一片绿油油的秧苗时,心中还是有些疑惑。
“这秧苗长得倒是不错,只是现在种水稻,时间上会不会晚了些?” 万勇好奇地问。
林霜笑着上前解释:“县太爷,这是我琢磨出来的育秧法子,虽然时间和传统不同,但这些秧苗长势很好,只要后续照料得当,收成不会差。”
万勇饶有兴趣地看着林霜,心中对这个女子又多了几分赞赏。
“你这丫头还真聪慧,要是你此时种下的水稻真能丰收,倒是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新的思路。要是真能成功,记得到时候去县衙上报。”
林霜自信满满地答应:“好。”
通水成功后,田里有了水,林霜又开始忙着组织村民进行犁田插秧等工作。
她手头紧张,没有银钱给村民发工钱,便将他们的工时记下,到时候既可以用粮食抵债,也可以等卖了粮食再来领工钱。
村民们看着梨树上结满了绿色的果子,也不担心他们夫妻二人还不起债。
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将育好的秧苗一株株插到水田里。
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田波光粼粼,嫩绿的秧苗随风摇曳,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