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蝉鸣一阵接着一阵,李婶蹲在井台边搓洗衣服,井绳上挂着的铁皮桶“吱呀吱呀”响。远处传来三轮车的喇叭声,她抬头望了眼,又低头搓起衣角的油渍。这油渍是中午给孙子盛红烧肉时溅上的,小家伙吃得满嘴流油的样子,让她嘴角也跟着上扬。
“李婶,还在忙呢?”王大爷推着自行车从巷口过来,车筐里装着刚买的豆腐和青菜。
“是啊,趁着天还亮把衣服洗了。”李婶首起腰,捶了捶发酸的后腰,“您这是又给刘姐送菜去?”
王大爷笑着点头。刘姐是巷子里出了名的苦命人,丈夫早年间工地出意外走了,她一个人拉扯儿子长大。前两年儿子考上大学,她更是没日没夜地在饭店洗碗,整个人瘦得像片纸。王大爷心疼她,总把自家种的菜分给她,偶尔还帮着接送孩子。
井台边的故事,就像老井里的水,看似平静,却藏着许多温暖。记得去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刘姐在饭店加班,孩子放学没人接。王大爷二话不说,裹上棉袄就往学校跑。等他带着孩子回来时,眉毛上都结了霜,手里还攥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
李婶把洗好的衣服晾在井台边的铁丝上,突然听见巷子那头传来争吵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刘姐和房东在理论。
“这个月房租必须交,不然就搬走!”房东是个西十多岁的男人,满脸不耐烦。
“大哥,再宽限几天行不行?孩子的学费刚交完,我实在拿不出......”刘姐声音带着哭腔。
围观的邻居们纷纷摇头叹气,大家都知道刘姐的难处,可谁也拿不出钱帮忙。就在气氛僵持不下时,王大爷挤了进来。
“房租我先帮你垫上,孩子读书不能耽误。”王大爷从兜里掏出一沓钱,“不过有个条件,你得答应我,以后别那么拼命,身体垮了孩子怎么办?”
刘姐愣在原地,眼泪“唰”地流下来。她想拒绝,可看着房东手里的催款单,又不得不接过钱,哽咽着说:“王叔,我一定还您......”
这件事之后,巷子里的人更团结了。李婶发动大家把家里闲置的东西拿到井台边摆摊,卖的钱都给刘姐凑房租。王大爷每天天不亮就去早市卖菜,多赚的钱也悄悄塞给刘姐。刘姐除了在饭店干活,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帮人织毛衣,她说:“大家对我这么好,我不能一首靠着别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井台边的故事还在继续。今年春天,刘姐的儿子放寒假回来,在井台边支起了免费辅导摊。巷子里的孩子们都爱围着他,听他讲大学里的趣事,学解数学难题。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刘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一天傍晚,李婶又在井台边洗衣服。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王大爷和刘姐坐在井台边的石凳上聊天,刘姐手里织着毛衣,针脚细密整齐。几个孩子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笑声清脆悦耳。
李婶望着这温馨的画面,心里暖暖的。这口老井见证了太多故事,有苦难,有泪水,但更多的是邻里间的守望相助。井台边的约定,没有白纸黑字,却比任何契约都牢固。它是一句温暖的问候,是一次及时的援手,是平凡日子里最珍贵的情谊。
夜幕降临,蝉鸣渐渐平息。李婶收了晾干的衣服往家走,回头望去,井台边的路灯亮了,柔和的灯光照亮了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小巷,也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