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第44章 老墙根下的裁缝铺

加入书架
书名:
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作者:
爱吃三明治的若尘
本章字数:
2454
更新时间:
2025-07-06

老街东头的梧桐树下,立着栋灰扑扑的两层小楼,门楣上"巧手缝纫"的木牌被岁月磨得发白。推门进去,老式缝纫机的哒哒声混着淡淡的樟脑味扑面而来,63岁的周秀兰正戴着老花镜,指尖翻飞地给顾客改着裤脚。

这家裁缝铺开了整整西十年。八十年代初,周秀兰用结婚时的嫁妆钱买了台蝴蝶牌缝纫机,在街边支起摊子。从最初修补破洞、改制旧衣,到后来做旗袍、改西装,老街坊们的一针一线都离不开她。如今满街都是快时尚店,可总有人惦记着老墙根下的这份手艺。

那天晌午,阳光斜斜地照进店铺。周秀兰刚泡上杯茉莉花茶,玻璃门"吱呀"一响,进来个穿JK制服的小姑娘。女孩怀里抱着件米色连衣裙,裙摆被撕开了道大口子,眼圈红红的:"阿姨,能修吗?这是我妈妈留给我的。"

周秀兰接过裙子仔细查看,布料轻薄柔软,针脚细密考究,显然是件高档成衣。女孩名叫小满,说这条裙子是去年生日时妈妈送的,没想到几个月后妈妈因病离世。今早参加学校文艺汇演,不小心被椅子勾破了。

"放心,保准修好。"周秀兰戴上顶针,从百宝箱里翻出同色丝线,"明天就能来取。"她特意选了最细的银针,在破损处绣上朵小巧的山茶花,花瓣边缘缀着几颗米珠,远远看去,就像原本的装饰。

第二天小满来取衣服时,捧着裙子哭成了泪人。临走时,她从书包掏出盒草莓蛋糕:"阿姨,谢谢您让妈妈的礼物又变漂亮了。"

这件事后,周秀兰的裁缝铺渐渐热闹起来。年轻人开始带着旧衣来改造:把不合身的西装改成短外套,给牛仔裤绣上个性图案。她还收了个学徒——对面五金店的老板娘阿芳。阿芳总说:"看着这些老手艺失传,比少卖几箱螺丝还心疼。"

深秋的雨夜,店铺快打烊时,冲进个穿工装的男人。他怀里抱着件褪色的蓝布衬衫,布料磨得薄透,肘部打着整齐的补丁:"师傅,能把这件改成围裙吗?我爸临终前嘱咐,说这是他结婚时穿的。"

周秀兰接过来仔细抚摸着布料,能感觉到岁月留下的温度。她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把衬衫拆成片,在围裙边缘绣上老式盘扣,口袋处保留着原来的补丁。交付那天,男人摸着围裙上的针脚,声音发颤:"和我妈以前做的针脚一模一样......"

去年冬天,老街要改造升级,不少老店铺面临拆迁。周秀兰接到通知时,正给阿芳示范滚边工艺。剪刀停在半空,她望着满屋的布料、熨斗、老式木尺,突然有些恍惚。

第二天,老街坊们自发组织起来。退休教师写联名信,年轻人拍视频在网上呼吁,就连常来买布料的旗袍店老板也帮忙联系新店面。最终,社区特意在文化广场旁留了间商铺,租金打了五折。

搬迁那天,老顾客们都来帮忙。小满带着同学布置新店,阿芳把缝纫机擦得锃亮,五金店老板扛来崭新的货架。周秀兰站在贴满喜字的店门口,看着"巧手缝纫"的木牌重新挂起,眼眶发热。

如今,新店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复古旗袍和新潮改制品,缝纫机的哒哒声依旧每天准时响起。周秀兰常说:"这针线活啊,缝的不只是衣裳,还有咱们老街的人情味。"每当夕阳西下,暖黄的灯光从窗棂漫出来,映着进进出出的顾客,恍若时光从未走远。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