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第61章 古槐下的"共享厨房"

加入书架
书名:
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作者:
爱吃三明治的若尘
本章字数:
2610
更新时间:
2025-07-07

盛夏的蝉鸣声中,社区老槐树的树荫下,飘出阵阵饭菜香。六十岁的周桂芳系着碎花围裙,正往砂锅里添着最后一把枸杞。这棵三人合抱的古槐,树干上挂着褪色的红绸,见证着社区三十多年的变迁。

周桂芳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三年前,她从纺织厂退休后,发现小区里独居老人越来越多。这些老人有的腿脚不便,有的不会做饭,经常靠泡面和馒头凑合。一天傍晚,她看到对门的王大爷端着冷掉的馒头,就着咸菜吃,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咱们小区不是有个废弃的自行车棚吗?"在社区议事会上,周桂芳提出想法,"收拾收拾,改成共享厨房,大家一起做饭,搭伙吃饭,多热闹!"

这个提议得到了不少居民支持,但也有人反对。住在三楼的年轻白领小林皱着眉说:"油烟味会影响生活,而且陌生人一起做饭,卫生怎么保证?"还有些老人觉得不好意思:"白吃白喝的,多难为情。"

周桂芳没有放弃。她带着几个热心的老邻居,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把破旧的车棚打扫干净。社区也出面协调,接通了水电,添置了基本厨具。最让人惊喜的是,古槐树下的空地被改造成了露天餐厅,几张木质长桌,配上藤编椅子,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共享厨房开张那天,周桂芳特意做了拿手的梅菜扣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砂锅里咕嘟作响,香气顺着古槐树的枝叶飘向西面八方。王大爷颤巍巍地夹起一块肉,眼眶突然红了:"和我老伴做的一个味儿......"

渐渐地,共享厨房的人越来越多。周一三五是"怀旧日",老人们轮流掌勺,做些红烧肉、糖醋排骨这些传统菜;周二西六是"创意日",年轻人带来新式菜谱,教大家做寿司、披萨。小林也成了常客,他发现和老人们一起做饭聊天,比一个人点外卖有意思多了。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有次张阿姨和李婶因为炒菜顺序吵了起来,一个说"先放葱姜爆香",一个坚持"热锅凉油才正宗";还有人抱怨厨房卫生没做好,蟑螂都跑出来了。

周桂芳没有着急。她召集大家开了个会,制定了"厨房公约":轮流值日打扫卫生,使用完厨具及时清洗,每个人每月象征二十块钱作为燃气费。她还在古槐树上挂了个意见箱,收集大家的建议。

最让周桂芳感动的是,小林主动提出利用专业知识,帮厨房安装了油烟净化设备。"桂芳阿姨,"小林挠挠头,"以前是我考虑不周全,现在才明白,这个厨房不只是做饭的地方。"

去年冬天,社区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独居的陈奶奶。她刚搬来不久,儿子就去外地工作了。第一次来共享厨房时,陈奶奶怯生生地站在门口,不敢进来。周桂芳拉着她的手说:"妹子,别见外,就当是自家厨房!"

那天,大家围着古槐树包饺子。有人擀皮,有人调馅,欢声笑语中,陈奶奶的话也多了起来。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她突然抹起了眼泪:"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如今,共享厨房不仅是居民们吃饭的地方,更成了社区的"情感驿站"。谁家有喜事,都会来这里摆上几桌;遇到困难,大家也会自发帮忙。古槐树上的红绸越来越多,每一条都系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周桂芳常说:"这棵老槐树就像咱们社区的根,共享厨房就是树上开的花。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日子就会像锅里的饭菜,越煮越香。"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古槐枝叶间,厨房飘出的烟火气里,满满都是家的味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