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尽头的银匠铺,招牌上"叶氏银楼"的金漆早己斑驳。叶阿公戴着老花镜,正对着台灯给顾客修补银镯子,窗外忽然飘进零星小雨,打在青石板上,泛起淡淡的水腥气。
"阿公,我要打个银镯子。"清脆的声音惊飞了檐下的麻雀。叶阿公抬眼,只见个穿牛仔外套的年轻姑娘,手里攥着个红绸包,"这是我外婆留下的银镯子,可惜断成两截了。"
姑娘名叫小满,去年刚从外地回来工作。她说外婆总戴着这镯子,说那是年轻时阿公送的定情信物。后来阿公走得早,外婆就把镯子看得比命还重。前些日子整理遗物,发现镯子断了,问遍整条街,都说只有叶阿公的手艺能修好。
叶阿公接过镯子,指尖轻轻着断裂处。这镯子样式古朴,刻着缠枝莲纹,虽历经岁月,花纹仍清晰可见。"放心,三天后来取。"他把镯子放进工作台抽屉,又叮嘱小满,"这几天下雨,路上小心。"
小满走后,叶阿公从铁盒里取出个泛黄的信封。信纸上字迹清秀:"老叶,等你从战场回来,咱们就去打对银镯子。"落款是1943年,和小满外婆的镯子是同一年。
当年,叶阿公和小满的外婆是邻居。那时他在银楼当学徒,她在学堂教书。每逢她路过银楼,总要驻足看他打银器。后来他参军,她送他到村口,说等他平安归来。可战争结束,他却没能回来,等他辗转回到家乡,她己嫁作他人妇。
接下来三天,叶阿公把自己关在银匠铺里。他重新熔铸断裂的银料,用刻刀细细雕琢花纹,每一刀都像是在雕刻年轻时的回忆。铺子角落的老座钟滴答作响,和着他捶打银器的声音,在潮湿的空气里交织成一首老歌。
取镯子那天,小满早早就来了。叶阿公把镯子递给她,断裂处竟看不出一丝痕迹,还多刻了两朵并蒂莲。"阿公,这......"小满话没说完,叶阿公摆摆手:"就当是给老物件添点新花样。"
送走小满后,叶阿公翻开那本布满岁月痕迹的账簿。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张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姑娘笑意盈盈。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工作台的银器上,泛起柔和的光。
此后,小满常来银匠铺。有时帮叶阿公整理工具,有时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她说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网购,实体店生意不好做,建议叶阿公开网店,把银器卖到全国各地。叶阿公笑着摇头:"老手艺,还是要亲手摸着才踏实。"
一天傍晚,小满带来个惊喜。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发了叶阿公修银镯的过程,没想到火了,许多人留言想要定制银器。叶阿公看着手机里的评论,浑浊的眼睛泛起泪光。他想起年轻时,也是这样专注地打银器,盼着心爱的姑娘路过。
银匠铺渐渐热闹起来。有人来修祖传的银锁,有人定制结婚的银饰。叶阿公依然戴着老花镜,在台灯下专注地敲打着银料,仿佛时光从未流逝。小满经常来帮忙,有时给顾客介绍款式,有时帮叶阿公拍照发视频。
某个月圆之夜,叶阿公把小满叫到跟前,拿出个精致的木盒。打开一看,是对银镯子,刻着缠枝莲和并蒂莲,和小满外婆的镯子一模一样。"这对镯子,我戴了一辈子。"叶阿公说,"现在,该传给懂得珍惜的人了。"
小满捧着镯子,忽然明白了什么。月光透过窗纱,洒在银镯上,泛起温柔的光芒。深巷里,银匠铺的灯光依旧温暖,就像叶阿公守护了一生的爱情与匠心,在岁月长河中,始终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多年后,小满接手了银匠铺。她在店里挂了幅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叶阿公和一位姑娘并肩站在银楼前,笑容灿烂。顾客问起照片的故事,小满总是笑着说:"这是两个关于等待与坚守的故事,也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故事。"
每当夜幕降临,银匠铺的灯光亮起,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跨越时空的爱情,也见证着老手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延续。月光下,银器闪烁着温润的光芒,就像永不褪色的回忆,永远镌刻在岁月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