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2章 完成
易飞来到工作室,坐到工作台前仔细观察手中的红宝石。
恐怕任何一个切割师看到这样一块红宝石时都不会轻易下手。
有的甚至要观察设计几个月。
即使开了挂还要作弊的易飞也没有轻易开工。
能多切出一克拉,将来都是上百万美金啊。
就是不卖,大些总比小些强。
很快,他的所有精神力都集中在这块红宝石上。
易飞似乎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除了眼有的红宝石,没有任何东西。
他不由得感叹,姑姑得到这颗红宝石真的是运气逆天,这么大的红宝石百年难遇不说,而且颜色、净度、饱合度都无可挑剔,没有裂纹,包裹体普通肉眼几乎不可见。
只所以说普通肉眼。
他现在几乎都可以看到晶体结构,自然是能看到包裹物的。
哪有一丝包裹物也不存在的红宝石。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倒是真的怀疑这颗宝石的真假了。
仔细观察后。
易飞觉得这颗红宝最合适的琢型并不是椭圆,而是稍长型的垫形切割。
姑姑这所以说最适合椭圆切割。
因为宝石稍长,传统垫型要浪费不少料。
宝石切割是个综合性的工作,考虑的因素非常多。
虽然姑姑和丽丽都认为长方的垫形比较好。
真正切割的时候,是要考虑整体因素的。
长宽比,厚度都要考虑在内,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关系着整体的出成率。
就像这颗如果切成圆形,精切的话出成率顶天40%。
也就是最多切出个15克拉左右。
易飞开始模拟出冲胚、围形。
是的。
在金光的帮助下,他的脑子中能像以后的电脑一样模拟出冲胚、围形后的形状,可以尽量的不浪费一点原料,将出成比最大化。
就像这颗宝石,按自己的混合切割。
把台面稍微倾斜一下,冲胎就几乎不费多少原料。
它的形状本身就很规则。
有的宝石出成率低,主要是形状不规则,冲胚时可能就消耗掉一半原料。
就像下午在加工厂切割的那块粉蓝宝,冲胚就冲掉了一半还多点。
就是形状不规则,无论用哪种工艺,出成率都不高。
像红宝石这种贵重的宝石。
确定琢型非常重要。
这么大个头的,如今没有电脑帮忙的情况下,光设计这个都要很长时间。
易飞模拟很久,确认无误后,正准备动工。
脑子中似乎金光大盛,莫名的犹豫起来。
总觉得有问题没有解决,不能动工。
是切割工艺?
他所采用的切割工艺并不是传统的切割艺。
而是一种并没有被广泛推广的混和型切割,是覃玉铃偶然间和一位民间宝石切割师学到的,她觉得很有创新性,就为这种切割方法推导出一个数学模型。
她本人并没有使用过这种工艺,更不会去推广。
覃玉铃只是爱好,她爱好的不是切割本身,而是理论。
她可以通过计算,推导出一种新的切割工艺,却一般不会上机切割一块宝石来。
切割宝石就是她上学期间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
她的切割宝石水平并高,最多达到好的级别。
难道是切割工艺有问题?
易飞下午的时候,已经使用过这种工艺,效果还是杠杠的。
姑姑做为资深的宝石鉴定师和切割师,都没有发现有问题。
那有什么犹豫的呢?
易飞思虑再三,犹豫还是他潜意识的发现了问题。
问题应该还是出现在切割工艺上。
冲胚他已经模拟多次,应该没啥问题,何况冲胚没有严格要求,最多是损失点原料,切割出来的宝石轻点,但不是致命问题。
易飞感沉到,如果自己一意孤行下去。
会有致命的问题。
当然是指切割宝石这件事本身。
就是把这颗宝石扔了,对自己而言也不是致命问题。
易飞从兜里掏出那枚切割好的粉蓝宝,还好,他装在兜里带了回来,他在灯光下仔细观察,很快发现宝石中有暗域,也就是说吸收的光不能全部反射回来。
其实很多切割的宝石有暗域。
各种原因都有。
切割工艺的原因最大,不对称、比例不对都有可能出现。
自己的切割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他有这个自信。
他切割打磨抛光的时候,几乎是按着画好的线来,虽然这些线并不存在,可在金光的加持下,自己脑子高速运转,这些线就是存在的。
哪怕刻面有一点问题。
脑子中都会响警报。
唯一有可能这种切割工艺本身就存在不平衡,不对称等理论上的问题。
毕竟并不是主流的切割工艺。
不完美也是正常的。
这种花式切割本身很少切割红宝石。
很多人为了展示,只是切割那些高色散的宝石,在屏幕前能亮瞎人的眼,切割水平高的人很容易就掩盖了一些瑕疵。
不少花式切割。
就是随意实验出来的,很少去建立模型。
大部分的切割师也不会用数学计算。
现在问题来了,是接着用这个工艺还是改成传统垫形切割或椭圆切割?
用这种切割也可以。
暗域并不明显。
以至于姑姑和自己都没有发现。
宝石切割无外乎要求闪和亮。
这种新工艺在这两方面还是做得都非常好。
但不能说完美。
一个理论上存在问题的切割工艺,也不能去切割这块红宝石。
切完后再改切的话,那要损失大量的原材料。
易飞再次从数学上计算,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不是自己切割的问题,而是在数学模型上本身就有问题。
有问题就行。
有问题可以去解决,发现不了问题才是最难的。
易飞经过计算,觉得想解决问题就得再加16个刻面,使总刻面达到121个。
加16个刻面对他来说很简单。
虽然切割面多确实有利于光线的反射,但也不是宝石的切面越多越好。
切工的好坏,依赖良好磨光并以精确的几何方式磨切。
光强调切面多而不考虑切割方式的科学性,同样无法获得璀璨的宝石。
再加入16个刻面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
这个是要确定下来。
易飞反复计算。
121个切面至少理论上没有问题,唯一坏处就是加大了切磨难度。
但对拥有金光的他是没有问题的。
别说这么大的宝石,就是不到一克拉的宝石他也能精确的打磨出来,宝石在他眼中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大就小,就像微雕一样。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在密室找一个普通宝石,先做个实验。
可是那样一折腾又得不短时间。
到底如何做呢。
易飞站起来活动几下,拿起宝石站到工作台前。
他相信自己的计算没有问题。
121切面才是他设计的长方垫形最完美的工艺。
经过几次宝石的切割,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覃玉铃的相关宝石的知识,包括那些复杂的数学计算。
易飞相信,哪怕回到原来那个世界。
他无论是计算还是切割,水平都远超覃玉铃。
因为他在金光的加持下,脑子堪比一台大型的计算机,操作堪比最精密的机器,不会出现一点偏差。
哪怕在冲胎和围形中,都能最大的利用原料。
他要直接切割那块称得上完美的红宝石。
如果这点信心都没有。
还如何做事。
易飞冲胚、围形、打磨、抛光,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别人可能需要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工作量。
他三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
传出去绝对没有人相信。
这么大的宝石,每一个切面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抛光。
换成普通的切割师,这么长时间也许一个面都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