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走出大山了!你看到了吗?

第61章 (完结)

加入书架
书名:
妈!我走出大山了!你看到了吗?
作者:
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本章字数:
3594
更新时间:
2025-06-27

吴扶桑站在医学院图书馆的窗前,望着外面飘落的雪花。这是他大学生涯的第十二个冬天,也是博士后的首个冬天。窗玻璃上凝结的雾气,他用手指划开一道痕迹,能看到校园里步履匆匆的白大褂们,像一群迁徙的候鸟。

"吴博,3号实验室的数据出来了。"助理研究员在门口轻声提醒。

吴扶桑收回目光,白大褂的下摆在转身时划出一道弧线。走廊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映在挂满历年优秀毕业生照片的墙上,其中就有他硕士毕业时的照片,年轻的面容上还带着青涩。

医学筑基(大学前两年)

2015年的秋天,北平大学医学院的新生入学教育会上,院长的话言犹在耳:"医学是门苦修,前两年你们连病人的面都见不到。"

确实如此。吴扶桑的日常被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这些基础课程填满。他的宿舍床头永远摆着三色标记的笔记,连吃饭时都在默诵骨骼名称。最艰难的是大一冬天的解剖课,当其他同学对着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面露难色时,他却想起了爷爷讲述的战地医院故事,那些没有麻醉就首接截肢的伤员。

"你适应得真快。"同组的林小雨递给他一瓶矿泉水,自己却跑到门外干呕。

吴扶桑没有解释,只是默默地把矿泉水放在解剖台边缘。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去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对着陌生的老师痛哭了一场。没人知道,他每次拿起手术刀,眼前都会浮现妈妈临终时瘦骨嶙峋的手腕。

大二期末的神经解剖学考试前,吴扶桑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当他晕倒在图书馆时,学姐把他送到了校医院。输液时他还在梦呓般背诵:"迷走神经...颈静脉孔"

临床启航(大三至大西)

桥梁课程开始后,吴扶桑第一次穿上了白大褂。老人在电话中说村里有人夸她"养了个当医生的孙子",字里行间满是骄傲。

临床技能课上,教授握着他们的手教触诊技巧:"手指要像羽毛一样轻,又要像秤一样准。"吴扶桑的手因为常年打工结着茧子,为此他每天睡前都用温水泡手,涂上厚厚的护手霜。

第一次进病房是在大西的春天。他跟着主治医师查房,看到3床的老先生正对着窗外发呆。那侧影像极了爷爷老照片里的样子,让他不由自主多停留了一会儿。

"小吴医生,"老先生突然转头,"你说我这把年纪,手术还有必要吗?"

吴扶桑一时语塞。带教老师及时解围,但他记住了老师事后的话:"医生不仅要治身体的病,更要治心里的疑。"

本硕连读(五年至八年)

研究生阶段选择专业方向时,吴扶桑毫不犹豫选了肝脏外科。导师看着他的简历,注意到"母亲因肝病去世"的备注栏,意味深长地说:"情感可以成为动力,但不能成为负担。"

实验室的日日夜夜里,他养的小白鼠换了一茬又一茬。有次做肝切除实验到凌晨,出来时发现张玥在走廊等他,手里提着保温桶。

"我爸让带的鸡汤,"她硬塞给他,"说你别步他闺女后尘,搞出胃病来。"

临床轮转期间,吴扶桑遇到了一个和妈妈病情极其相似的患者。那晚他偷偷调出患者的影像资料看到深夜,被值班的主任抓个正着。意料之外的,主任没有批评他,而是坐下来和他一起分析病灶。

"医者仁心,"主任临走时说,"但要记住,过度共情会影响判断。"

博士深耕

博士课题答辩通过那天,吴扶桑第一次给自己放了假。他坐了两个小时地铁去八达岭,站在当年和奶奶合影的地方,给家里打了视频电话。屏幕里,奶奶的白发更多了,但精神很好。

"桑儿啊,"奶奶把手机转向堂屋的墙面,那里贴满了他这些年在各个阶段毕业的照片,"你妈和你爷要是看到..."

话没说完就哽住了。吴扶桑看着视频里妈妈的照片,突然发现,自己选择这条漫漫长路,或许只是想证明,当年那个无能为力的少年,现在己经可以救人了。

博士后研究

现在,站在3号实验室里,吴扶桑看着最新的肝脏再生数据,眼前浮现的是十二年前县医院昏暗的走廊。当年那个跪在窗口前的少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研究的课题,正是如何让肝脏像珊瑚一样自我修复。

"吴博,国际肝病学会的邀请函。"助理又递来一个信封,"他们希望您去做主题报告。"

吴扶桑接过信封,触感很像当年收到的录取通知书。

"帮我订两张机票。"他突然说,"经济舱就行。"

助理疑惑地抬头。

"我奶奶这辈子,"吴扶桑轻声解释,"还没坐过飞机呢。"

窗外,雪下得更大了。但实验室的恒温箱里,那些肝脏细胞正在蓬勃生长,像永不熄灭的希望。吴扶桑的白大褂口袋里,手机屏保是奶奶在长城上的笑脸,那是他们共同的、未曾言说的承诺:要替那些离开的人,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