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和“钢琴神童”奶奶那场充满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老同事相认大会”,像一剂效力短暂的“社区和谐润滑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七号楼西单元那剑拔弩张的“噪音对峙”局面。
在李桂芬奶奶的“温情劝说”和王姐那“看在老同事面子上,暂且饶你一回”的“大度”姿态下,“钢琴家”的父母王先生和王太太,虽然心里依旧对邻居们的“不支持天才成长”颇有微词,但表面上总算是做出了一些“让步”的姿态。
他们答应,会尽量让孩子在“非敏感时段”(比如工作日的上午、大部分邻居都不在家的时候)练习,并且,他们会“考虑”为孩子购买一副“专业级降噪耳机”,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声学影响”。
李大明白听到这个消息,心中略感欣慰。虽然这个“解决方案”并非出自他那套充满了“密尔自由主义光辉”的《社区练琴公约》,但好歹也算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他甚至开始在笔记本上构思一篇题为《论“人情社会”在基层矛盾调解中的非理性效用及其对程序正义的潜在消解》的观察手记。
几天后,一副崭新的、包装精美、据说能“隔绝一切外界纷扰,让你沉浸在纯粹音乐世界”的高级降噪耳机,被送到了“钢琴神童”的手中。
然而,理想很,现实……往往很“熊孩子”。
那位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朗朗”,对这个突然出现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咒”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一会儿说耳机太重,压得他“天才的大脑”喘不过气;一会儿说耳罩太闷,影响了他“音乐灵感的自由呼吸”;一会儿又说戴上耳机听不到自己弹错的地方,不利于“艺术水平的精进”……
总之,在尝试了不到半个小时,并成功地用各种理由和(如果理由不被接受就升级为)哭闹打滚的方式,消磨掉了父母最后一丝“强制执行”的耐心之后,那副价值不菲的降噪耳机,便被“钢琴神童”嫌弃地扔到了一旁,最终被他那同样对“高科技束缚”不太感冒的母亲,随手塞进了阳台一个堆放杂物的旧纸箱里,与一些过期的报纸和废弃的玩具作伴去了。
于是,七号楼西单元那“魔音穿耳”的《拜厄(自由放飞版)》练习曲,在短暂地消停了几天之后,又以其特有的、充满了“探索精神”和“不协和音程”的顽强姿态,再次响彻了整个楼道,并成功地将邻居们刚刚平复下去的“声音与愤怒”,重新点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大明白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永远在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只不过他推的这块石头,不仅沉重,而且……还自带BGM。
就在他准备彻底放弃“治疗”,开始认真研究老赵那“以二胡对抗钢琴”的“行为艺术疗法”的可行性时,一个充满了“戏剧性巧合”和“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意外转折”,却悄然降临了。
那天,一阵突如其来的妖风,将“钢琴家”阳台上那个堆放杂物的旧纸箱吹翻了。纸箱里的各种杂物(包括那副被遗弃的降噪耳机)纷纷扬扬地从西楼飘落而下。大部分都落在了楼下的绿化带里,无人问津。
唯独那副耳机,在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在后知后觉的李大明白看来,简首是“神启”般的)抛物线,然后“啪嗒”一声,不偏不倚地落在了正准备出门倒垃圾的三楼住户赵阿姨(就是那位最先向李大明白投诉钢琴噪音的退休语文教师)的……脚边。
赵阿姨起初以为是谁家孩子扔下来的玩具,也没太在意。但当她捡起来,好奇地戴在耳朵上,并无意中触碰到了某个开关之后……
世界,突然安静了!
那种感觉,就像在喧嚣的菜市场里突然走进了一间顶级录音棚,所有的噪音、杂音、以及那让她不堪其扰的“魔音钢琴”,瞬间被隔绝在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景之中。她的耳边,只剩下自己那因为激动而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这……这是什么神仙宝贝?!”赵阿姨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感觉自己仿佛重获新生。她小心翼翼地将那副耳机揣进怀里,像捡到了武功秘籍的江湖小虾米,一路小跑地回了家。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阿姨逢人便“安利”她这个“降噪神器”的奇效。她不仅自己戴着耳机在家享受久违的安宁,还热情地邀请其他深受钢琴噪音其害的邻居们前来“试听体验”。
“哎呀,老王家的,你快来试试这个!戴上它,楼上那‘小祖宗’弹的就算是‘追魂曲’,你也听不见!”
“小张啊,你不是说你写稿子没灵感吗?戴上这个,保证你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很快,七号楼西单元那些常年饱受钢琴噪音折磨的“苦主”们,纷纷在赵阿姨家体验到了“一秒入静,远离尘嚣”的神奇效果。他们对这副从天而降的“救命耳机”趋之若鹜,并迅速打探到了耳机的品牌和型号。
于是,一场由“意外坠落的耳机”所引发的“降噪耳机团购热”,在“和谐里”社区七号楼西单元,乃至周边几个深受各类噪音(包括但不限于广场舞、夫妻吵架、熊孩子哭闹、以及隔壁老王打呼噜)困扰的楼栋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大家纷纷在业主微信群里接龙报名,推选出一位“砍价能力最强”的代表(通常是王姐,虽然她家不受钢琴噪音影响,但她对这种“集体砍价为民谋福利”的活动向来乐此不疲),与电商平台的客服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价格拉锯战”。
小美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社区消费新动向”,她甚至还专门制作了一期Vlog,标题就叫《耳机救我狗命!和谐里居民自力更生反噪音奇招大赏!》,将居民们抢购和佩戴降噪耳机的各种搞笑场面进行了“艺术化”的呈现,再次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李大明白看着眼前这番充满了“黑色幽默”和“市场自发调节”意味的景象,心中五味杂陈。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困扰了他许久、让他那些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精心的调解方案都束手无策的“钢琴噪音”问题,最终竟然会以这样一种……一种如此“出人意料”和“曲线救国”的方式,得到了(部分)解决。
虽然噪音的源头依旧我行我素(“钢琴神童”依旧在“自由奔放”地练习着,他的父母甚至因为邻居们不再投诉而认为自家孩子的“艺术魅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但至少,受害的居民们,通过“科技赋能”和“集体消费”,为自己营造出了一片小小的“听觉桃花源”。
“这……这难道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在社区矛盾调解中的神奇作用?”李大明白在笔记本上,用一种带着几分敬畏和几分荒诞的笔触,写下了这个新的“研究课题”。
他开始意识到,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或许并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改变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而“和谐里”社区的居民们,显然己经用他们那充满了“生活智慧”的实际行动,为他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