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裹挟着细雨拍打着“食光纪”海外事业部的玻璃窗,姜绾盯着办公桌上那份销量报表,眉头紧紧皱起。连续三个月,主打“团圆饭预制菜”的系列产品在欧美市场遭遇滑铁卢,退货率高达60%,这让她始料未及。要知道,为了打开海外市场,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今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她怎能不心急如焚?
“姜总,这次问题出在营销文案上。”市场部经理艾米丽匆匆走进办公室,将一摞厚厚的调研报告放在桌上,“我们原本想通过‘团圆饭’传递家庭温暖的情感价值,却忽略了文化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团圆饭’这个概念没有像在中国那样强烈的情感共鸣,反而被部分消费者误解为‘强制家庭聚会’,甚至有评论认为我们在干涉他们的生活方式。”
姜绾翻开报告,看着那些刺眼的负面评价,心中五味杂陈。她一首坚信美食是无国界的,却没想到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概念偏差竟会引发如此大的误解。“马上停止现有宣传,重新设计营销方案。”姜绾深吸一口气,眼神中透露出坚定,“我们不能让误解继续下去,必须找到一种能让西方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方式,重新诠释‘团圆饭预制菜’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西方消费者的需求和文化心理,姜绾带领团队走访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在纽约的唐人街,她看到华裔家庭在节日里围坐在一起享用传统美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伦敦的普通社区,她发现西方家庭虽然没有固定的“团圆饭”概念,但也渴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种便捷的方式,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这些观察让姜绾豁然开朗。回到公司后,她立即组织团队召开紧急会议。“我们不能再单纯地推广‘团圆饭’这个概念,而是要强调‘便捷不缺席’的情感价值。”姜绾在会议上说道,“无论是生日、纪念日,还是普通的周末夜晚,我们的预制菜都能让消费者轻松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与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时光。”
经过数周的努力,全新的营销方案终于出炉。在新的广告宣传片中,镜头不再是传统的中国家庭聚餐场景,而是展现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种场合享用“食光纪”预制菜的温馨画面:忙碌的上班族在下班后快速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与孩子一起享受亲子时光;年轻的情侣在纪念日里,用精致的预制菜营造浪漫的氛围;朋友聚会时,大家一起分享美味的菜肴,欢声笑语不断。
与此同时,“食光纪”还与当地的美食博主、生活达人合作,邀请他们体验并分享使用“食光纪”预制菜的感受。这些博主以真实、接地气的方式,向西方消费者展示了预制菜如何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
新的营销方案推出后,市场反应逐渐好转。消费者开始重新认识“食光纪”的预制菜,销量也慢慢回升。然而,姜绾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她深知,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问题,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在后续的产品研发中,姜绾更加注重对不同文化的研究和融合。她带领团队深入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和口味偏好,对预制菜的配方和口味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例如,针对西方消费者喜欢酸甜口味的特点,推出了糖醋排骨、橙汁鸭等改良版中式菜肴;为了适应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将传统的中式套餐进行重新搭配,增加了沙拉、面包等西式元素。
此外,“食光纪”还在海外市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中式烹饪课程,邀请西方消费者亲身体验中国美食的制作过程,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赞助当地的文化节、电影节等活动,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美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食光纪”在海外市场终于站稳了脚跟。“团圆饭预制菜”不仅被西方消费者所接受,还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美食选择之一。姜绾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城市里繁华的街景,心中感慨万千。这次文化冲突的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不仅要有优质的产品,更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以文化为桥梁,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食光纪”的故事还在继续,姜绾和她的团队将带着这份经验和感悟,继续在海外市场探索前行,让中国美食走向世界,让“食光纪”成为全球消费者心中的美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