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他们会和咱说?”
朱元璋两眼一亮,有些激动。
“殿下恕罪,微臣猜测,有些老兄弟们,并不是贪图富贵,也不是当了官,就会成了贪官污吏。
一些真心话,若殿下愿意听,他们还是愿与殿下说的!”
刘英淡声道:“另,一些文官文吏,他们为了得到殿下赏识,也会努力说一些他们的治政见解。
当然,他们只是一县一乡之官吏,能看到的政务并不多,所说之言,也只能代表他们所在县乡。
殿下若听到,当结合整个吴国情况,再决定是否当采取他们的见解!”
“原来如此!”
朱元璋顿时明白了过来。
“如此,咱便下去,见一见那些老弟兄们!”
说着,朱元璋又看向刘英,“不知雍泰可愿随咱下去?”
“殿下准备挨个见一见那些武官?”
刘英一怔。
“正是!”
朱元璋一脸肃然的点着头。
刘英连忙摇头,“这如何使得?”
“嗯?”
朱元璋不由再次愣住,“此事,不是雍泰建议咱下去……”
“殿下,微臣只是建议殿下亲自见见他们,听听他们的委屈与心里头,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让他们知道,殿下没有忘记他们!”
刘英连忙解释道:“但,这些武官至少有着七八百人,让殿下去挨个见他们,恐见完,便到了明年了!”
这下,朱元璋明白了,“雍泰是让咱将他们召集来应天?”
“殿下英明!”
刘英拱手。
“善!”
朱元璋眼睛一亮,便看向一旁的李善长。
“此事,便劳烦李先生了,给咱将那些武官,都召来应天。
咱亲自设宴,见一见他们,与他们谈谈心。”
“喏!”
李善长应道。
这事,总算是在他这了结了。
出了大殿,李善长整个人再次一愣。
不对,怎么这事,又要他来办?
他是辅臣,而辅臣还有好几个,怎么什么事,都要他来做?
这事,好似自从他成为辅臣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而他做的事越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多,被殿下责骂,被军师误解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多!
唉……
李善长重重叹息一声,朝着东阁而去。
在东阁,秦从龙与陈遇等人,听完李善长的话,也都是一怔。
当然,李善长没敢将刘英那一顿明嘲暗讽的话,给说出来。
对于刘英能劝导朱元璋,召集那些上解官书的武官们来应天,朱元璋宴请这些人一事,也更是满脸佩服。
“这位军师真是一位大智慧之人!”
“陶主敬有福了啊!”
“此事也多亏了百室,若不然等这些武官闹起来,咱们都免不得被殿下训斥,罚俸!”
“是极,是极!”
“几位先生言重了……”
“百室啊,你对这些武官熟悉,他们也都信服你。如何邀他们前来应天,又如何安排他们,还需劳烦你了!”
“正是,百室,若需吏部、吏部,或是户部,哪一部配合,老夫去帮你跑腿!”
“对,对,百室,你有什么吩咐……”
“别,别!此种小事,善长一人便可,如何能劳烦几位先生跑腿呢?”
“百室莫要客气,我等虽痴长几岁,但这些琐碎之事,还能打打下手……”
你们是能帮着打打下手,但传出去,我李善长的名声可就毁了!
而且,这些人在元朝之时,积攒下的那一大群门生故吏,也都早在这两年间,陆陆续续进入吴国官场。
若传出去,让这些人愤怒起来,后果可比那些武官集体要解官,还要严重!
李善长狠狠的打了个寒颤,只能哭丧着脸,只能连连拒绝。
真是有苦说不出来,甚至说出来,还会没人信!
想着,李善长直接夺门而逃,也不敢让吏部与礼部前来东阁,他还是自个去吏部与礼部啊!
“惭愧,勤于政务之事,我等远不及百室!”
“夙夜在公,殿最无双啊……”
东阁内,秦从龙与陈遇等人,照例感慨赞赏几声后,几人便开始悠闲的处理起面前的文书账薄。
而李善长,则是顶着烈日,前去吏部与礼部。
……
“妹子,雍泰那小子,竟然对咱产生了怨气!”
夜间,朱元璋也终于明悟过来,扭头便对着马秀英抱怨道。
“嗯?”
马秀英顿时一惊,急忙看向朱元璋。
“重八,你干了什么事,竟然让雍泰对你有怨气?”
朱元璋顿时满脸委屈,“妹子,为何一定是咱干了什么事?”
“你说为什么?”
马秀英白了一眼朱元璋,没好气道:“就雍泰那不争不抢,不贪权也不贪钱的淡泊性子,他能凭空对你产生怨气?”
“……”
朱元璋不由满脸讪笑,“是今日,季良那事,两百多武官上解官书,想重新去从军……李善长建议咱……
咱准备让雍泰……”
“哼!”
听完,马秀英的脸色便黑了下来。
“朱重八啊,朱重八,我看雍泰说的对,你当了吴王这才多久,就忘恩负义,不把那些跟着你出生入死的老兄弟,放在心上了……”
“妹子,俺……”
“幸好有雍泰在,才让你反应过来。你也不想想,你现在能控制那么大军,是谁在支持你,听你的话……
要是就连那些从濠州、定远与滁州出来的老兄弟,你都不真心对待,他们也自会放弃你。
到那时,看你还如何指挥这么多大军……”
“妹子说的是!”
“重八,有很多老兄弟都是活不下去,才不得已跟着你起兵反元的。
他们没有什么的野心大志,只要你真心对他们,他们定然也会真心对你!”
“咱也知道……妹子放心,等他们来了,咱亲自端着酒杯,挨个给他们赔礼道歉!”
“到那时,你可别喝多了,说一些糊涂话!”
“妹子放心,咱定然不会的……咱也对雍泰赔礼道歉!”
“你明白就好!”
“是,是……”
两日后。
一队队兵将,便手持文书,前往应天府周围各县乡。
一直以应天府为中心,朝着外面散去。
那些没有上解官书,甚至是准备上解官书的武官,也都收到通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