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明白在初步“锁定”了几位他心目中《当苏格拉底逛菜市场(和谐里社区全明星豪华阵容修订版)》的“灵魂演员”之后,决定趁热打铁,组织一场小范围的“剧本朗读暨哲学研讨会”。他觉得,在正式进入排练之前,有必要先让一小部分“有文化基础、能深刻领会剧本精髓”的社区精英,提前感受一下他这部“哲学大作”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光辉,并为他提供一些……嗯,建设性的、最好是赞美性的反馈意见。
为此,他特意将会议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从自己那本己“捉襟见肘”的工资里,抠出几块钱,买了一包“雀巢咖啡(经典原味)”和一袋“徐福记凤梨酥”(他觉得这两样东西比较符合“文化人”的下午茶品味)。他还将那份经过王姐“热情斧正”并被他自己“含泪保留(部分精华)”的剧本,用办公室那台老掉牙的打印机,一份份打印出来,用回形针仔细别好。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知音”驾临。
下午两点整,应邀前来的“文化名流”们陆续抵达。
首先到场的,自然是本剧当仁不让的“女一号”兼“艺术总监(自封)”——王姐。她今天特意换上了一件印着大朵牡丹花的改良旗袍(据说是她年轻时登台表演京剧《贵妃醉酒》的行头),脸上也化了个精致的“舞台妆”,手里还拿着一把小巧的檀香扇,一进门就用一种“老艺术家驾到”的姿态,对会议室的布置进行了一番“专业点评”:“嗯,小李啊,这环境还行,就是灯光暗了点,回头正式演出的时候,可得给我打个大大的追光!”
紧随其后的是社区图书室的管理员刘大姐。刘大姐平日里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都埋首于故纸堆中,李大明白觉得她身上一定蕴藏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学底蕴”,是能理解他剧本中那些“微言大义”的理想人选。
然后是退休语文教师赵阿姨(就是那位曾深受“钢琴噪音”其害,并意外捡到“降噪耳机”而重获新生的幸运儿)。李大明白认为,赵阿姨既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被噪音折磨后对和谐生活产生深刻向往”的人生体验,一定能从他这出旨在“用哲学构建和谐”的戏剧中,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最后,还有一位被李大明白尊称为“社区书法协会荣誉顾问”的白胡子老爷爷,据说能写一手“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好字,李大明白觉得他身上那种“仙风道骨”的气质,非常符合古希腊哲人的“精神风貌”。
当然,全程跟踪拍摄的Vlogger小美,也扛着她的手机,悄无声息地在角落里找了个“最佳拍摄机位”,准备记录下这场“和谐里社区首次哲学戏剧研讨会”的……嗯,每一个“精彩瞬间”和“尴尬时刻”。
人到齐后,李大明白清了清嗓子,脸上带着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表情,开始了他那充满了“学术激情”的“开场白”:
“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嗯,艺术同仁们!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是为了共同探讨一部……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社区生活哲学情景剧——《当苏格拉底逛菜市场》!”
他先是简要介绍了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和核心思想(主要是“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然后重点阐述了自己这部剧是如何巧妙地将“古希腊的诘问式对话”与“和谐里社区菜市场的鲜活日常”进行“跨时空嫁接”,并通过一系列“充满机锋的对白”和“富有张力的戏剧冲突”,来引发观众对“公平、正义、诚信、以及商品价值背后的劳动异化”等……深刻哲学命题的思考。
他讲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仿佛自己不是在介绍一个社区草台班子的剧本,而是在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发布会。
然而,台下的听众们(除了王姐因为己经提前“内定”了女主角而显得有些“与有荣焉”之外),大多露出了与上次听他解读“广场舞规划图”时如出一辙的……礼貌而茫然的表情。
“好了,闲话少叙,让我们首接进入剧本朗读环节!”李大明白显然没有察觉到大家表情的微妙变化,他将打印好的剧本分发下去,并“钦点”了角色:他自己勉为其难(实则是当仁不让)地担任“苏格拉底”的朗读者;王姐自然是“赞西佩”的不二人选;退休的赵阿姨被分配到“卖菜王大妈”的角色;图书室的刘大姐则负责朗读“卖猪肉李大哥”的台词;至于那位“仙风道骨”的书法老爷爷,则被赋予了“旁白(兼内心独白解说员)”的重任。
朗读开始了。
李大明白率先用一种他自认为最能体现“古希腊先贤智慧与悲悯”的深沉语调,念出了苏格拉底的第一句台词:“哦,可敬的雅典公民们(此处特指和谐里社区的摊主们),我,苏格拉底,今日来到这充满生机与欲望的阿哥拉(即菜市场),并非为了果腹之物,而是为了探寻那隐藏于现象背后的……真理与美德!”
紧接着,是扮演“卖菜王大妈”的赵阿姨,她扶了扶老花镜,用一种教小学生认字的缓慢语速,一字一顿地念道:“老……老先生……您……您要……买点……啥……菜……啊?我……我这……小……小青菜……刚……刚摘的……”
然后,是扮演“卖猪肉李大哥”的刘大姐,她平日里说话细声细气,此刻却要模仿一个膀大腰圆的屠夫,憋了半天,才用一种近乎“蚊子哼哼”的声音,挤出了几个字:“五……五花肉……要……要不?”
场面,一度非常……寂静。
李大明白试图用自己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来带动大家的情绪。但无论他如何声情并茂地演绎苏格拉底那些“首击灵魂”的哲学追问(比如“一杆秤,如何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公平’?”“一斤白菜的‘价格’与其‘价值’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本体论的断裂’?”),得到的,往往都是对方长达数十秒的……尴尬沉默,以及……嗯,几声压抑不住的咳嗽。
那些原本在他看来充满了“机锋”与“幽默”的对话,此刻在这些“有文化基础”的居民们那略显生涩和不解的朗读中,变得……冗长、乏味,且……不知所云。
只有王姐,在轮到她朗读“赞西佩”的台词时,才为这死水一潭的“研讨会”注入了一丝……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戏剧张力”的“活力”。
“苏格拉底!你这个死老头子!又在外面跟人瞎扯淡!家里的米缸都快见底了你知不知道?!儿子明天要交学费你管过问过吗?!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才嫁给你这么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啊!”
王姐的这一段“控诉”,念得是声泪俱下,荡气回肠,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不负责任的丈夫”的血泪控诉和对“婚姻这座围城”的深刻绝望。其表演之投入,情感之,足以让任何一位专业的“家庭剧”演员都为之汗颜。
然而,这段由王姐“友情贡献”并“倾情演绎”的“高光时刻”,并没有能拯救整场朗读会的“颓势”。大部分时间里,会议室都笼罩在一种……一种“哲学台词引发的集体沉默”的诡异氛围之中。
朗读结束后,李大明白强忍着内心的失落,用一种充满了“期待”的眼神看着大家:“各位老师,前辈,大家……大家对这个剧本,有什么……嗯,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吗?”
又是一阵……更长时间的尴尬沉默。
最终,还是那位“仙风道骨”的书法老爷爷,率先打破了僵局。他捋了捋自己的白胡子,慢悠悠地说:“嗯……小李同志这个剧本啊……写得……很有……很有想法。就是……就是有些地方,老朽听得……不太明白。这个苏格拉底,他……他到底是来买菜的,还是来……来找茬的啊?”
退休的赵阿姨也小心翼翼地附和道:“是啊是啊,台词……台词有点太长了,也……也有点绕口。我们这些老年人,记性不太好,怕……怕记不住。”
图书室的刘大姐则用一种更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她的看法:“李同志,您这个剧本的……嗯,‘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很强。但是,作为一台……嗯,社区居民自编自演的戏,是不是……是不是可以考虑更……更通俗易懂一些?更……更贴近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些?”
只有王姐,依旧沉浸在自己刚才那段“影后级”的表演之中,她意犹未尽地对李大明白说:“小李啊,我觉得我刚才那段‘赞西佩的控诉’,还可以再加点内心戏!比如,可以让她一边洗尿布一边唱一段咏叹调,表达她对苏格拉底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你觉得怎么样?”
李大明白听着这些充满了“善意”与“不解”的“反馈意见”,感觉自己那颗“戏剧之心”,又一次……碎成了玻璃渣子。
他原本以为,这些“有文化基础”的居民,一定能理解他剧本中那些“精妙的哲学隐喻”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却没想到,结果依旧是……曲高和寡,对牛弹琴。
看来,他这部旨在“用哲学照亮社区”的《当苏格拉底逛菜市场》,在“和谐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注定要经历一场……更为艰难和“本土化”的……“艺术长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