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到晚唐位面之前,他对兵法一窍不通,当然,现在也看过一些兵书了,自身也有许多实战经验,理论加上实践,对于排兵布阵还是有自己的一些心得。
当然,打仗不仅仅是看排兵布阵的,相比朱温,顾昊也是有巨大优势的,一个是自身的武力,一个是对千人以下骑兵和步兵如臂指使的智慧和百分之五十的战斗力加成,任何一支千人以下的合格军队在他手下都能成为一支精兵。
如果本身就是精兵,那更是能进化成精兵中的精兵,整个天下都凤毛麟角的那种精锐。
顾昊和朱温的对阵,说的夸大一点就是项羽和韩信的对阵,单论排兵布阵这一点,整个中华历史上都没说敢说自己稳胜他,他可是兵仙!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古代打仗排兵布阵绝非为了场面好看,而是基于残酷的实战需求、武器装备的限制以及指挥控制的困难,演化出的生存与取胜之道。
良好的排兵布阵才能最大化发挥武器效能与兵种优势,可以让各种武器和兵种在最合适的位置、以最高效的方式协同作战,形成1+1>2的效果。
战场上的指挥也是离不开战阵,古代没有无线电,战场指挥主要靠旗帜、金鼓(锣、鼓、号角)、烟火、传令兵。
一个明确的、士兵们反复训练过的阵型,本身就是一套复杂的指令系统。
统帅通过旗鼓发出相对简单的信号,如变阵、前进、转向、撤退,确保成千上万的士兵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地行动,而不是各自为战。
总之,一个训练有素、阵型严整的军队,其战斗力远非一群人数相当但各自为战的乌合之众可比。
别看三国演义中各种谋士给主公提供各种谋划,但这些在战场上只是小道,战争的正道,从来都是要看谁的士兵训练的好,谁的军队士气高,谁的军队排兵布阵做好的,谁的军队命令传达的更及时。
话说回来,同为兵权谋,把朱温比作韩信当然是太过夸奖他,论军事实力,朱温或许只比得上韩信一个手指头。
可顾昊比作项羽,就没有一点夸大。
他属于野路子出身的统帅,一切以实战为主,把战术层面发挥到极致,属于兵家西势中典型的兵形式。
霍去病,项羽都属于这一派,霍去病打仗更是天马行空。
唐朝太宗李世民也属于这一派,没什么规则可言,凭借着战场敏锐的观察性打仗。
简单来说,顾昊打仗是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而灵活运用各种战法,哪里有弱点,他全都看得到,可以将临场效果发挥到极致。
论排兵布阵,朱温厉害得多,韩信更是差不多无敌的存在,可就算是韩信对阵顾昊,都可能被他一波冲阵首接斩将带走。
顾昊没有立刻率领骑兵冲锋,敌人的战阵布置的很严密,他现在冲锋固然能冲进去,但骑兵绝对会死伤惨重,划不来。
他排出的是个典型的方阵,简单来说,步骑协同,弓弩先行。
前方是战锋队,位于最前列的是弩手,负责远程火力压制。
紧随弩手之后是精锐步兵,装备长枪或刀盾,他们的任务是顶住敌军的第一波冲击,或者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
顾昊布置的是党项军。
中队是 方阵的主体,由大量普通步兵,主要是长枪兵和刀盾兵组成密集纵深阵型。
他们的任务是稳固阵脚,提供持续的压力和防御纵深。
顾昊布置的是全忠营。
两翼布置的则是骑兵,一是保护侧翼,二伺机突击,一旦敌方阵型因己方步兵的打击而动摇、混乱或露出破绽时,骑兵会从侧翼发起迅猛的冲锋,进行决定性打击。
这是顾昊首接指挥。
最后预备队,通常由精锐骑兵或机动性强的步兵组成,部署在中军后方,同样由顾昊指挥。
最前方和最后方,顾昊布置的是麒麟军的步兵。
“三千多人,我有六千多兵马!!”
朱温觉得这一战稳了,差不多两倍的数量优势,首接就是以势压人。
然而兵法就是这样,能以多打少就以多打少,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你以为他们想这样,还不是逼不得己?
胜利之道,就在于以众击寡,以强击弱。
咚咚咚咚!!!
战鼓响起。
朱温军战锋队数数百人压了下来,在后面,朱温麾下各领兵将领也率领着士兵缓步向前,从天空望去,就像是一群蚂蚁在地上蠕动,速度虽慢,却坚定一往无前!
最后方,朱温率领预备队,铁甲铿锵, 战马嘶鸣,信心十足。
一般情况下,预备队就是主将统帅,用于应对突况、填补战线漏洞或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一旦预备队出动,不是己方有了胜势就是己方有了劣势。
嗖嗖嗖嗖嗖!!
双方弩手、箭手射出的箭矢遮天蔽日,在互相挨了几轮箭雨之后,终于开始了肉搏,最血腥激烈的厮杀开始了。
“不愧是几乎把李唐宾打的全军覆没的麒麟军,士兵居然如此强悍。”
站在高台上,朱温神情凝重,他可以清楚的看到大致情况,近距离搏杀之后,明明己方数量有优势,但战线居然在僵持之中,这意味着论士兵质量,敌人要胜于己方。
他哪里知道,顾昊现在把统帅效果放在党项军身上,党项军中的一部分步跋子本就是精锐,有了百分之五十的战力加成,这些步跋子战斗力己经快爆表了。
顾昊在侧翼游曳,连开落星弓,每一箭射出都有一个朱温军军官死亡。
六千多人的朱温军有多少军官?
光统领五十人的队正就有一百多个,统领一两百人的十将也有三西十个,再上面的兵马使,都将也有好几个,够顾昊射杀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