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光微熹,秦思齐早己起身,静静地坐在自己书房的书案前。没有日往常一样背诵文章。
而是看着那一点雨露老树茶叶,最终还是决定送给夫子,眼神里充满了不舍。
他想起了,周夫子书房里那套朴素的茶具,想起了乙班郑夫子常说的那句“茶如人生,淡泊明志”。
这份茶叶,其珍贵不在价值连城,而在于其承载的乡土情谊与自然造化之奇,更在于它代表了一种纯粹的心意。送给醉心学问、提携后进的夫子们品鉴,或许比留在自己手中更有意义。
心意己决。他小心地将茶叶分成两份。每份接近6两(约225克)的分量。这是他剩余玉露茶的全部了。(用的是明清时一斤十六两制)
随后,他揣上所剩不多的钱,快步出门。他熟门熟路地穿过几条尚在苏醒的街巷,来到城里专营瓷器、颇有名气的“雅瓷轩”。掌柜的刚卸下门板。
“小哥今日要看些什么?”掌柜笑眯眯地问。
“掌柜的,烦请看看装茶叶的小罐,要雅致些的。”秦思齐询问道。
掌柜引他到一侧货架,上面陈列着各式茶叶罐:陶的、瓷的、玉的,大小不一,价格也天差地别。秦思齐的目光掠过那些粗陶罐和普通白瓷罐,最终落在了一对小巧玲珑的青白釉瓷罐上。
罐身不过一掌高,釉色温润如玉,素面无华,只在罐盖中央点缀了一朵手绘的、含苞待放的青莲,清雅脱俗,与那冷冽的老树茶气质极为相配。
“掌柜,这对罐子多少文?”秦思齐问道。
“小哥好眼力!这是素胎手绘青白釉,画工精细,釉水也好。一对六百文。”掌柜捻着胡须。
六百文!他犹豫了片刻。秦思齐讲价道:“掌柜的我只有五百文,您看能否割爱。”
掌柜看着他真诚的样子,又看了看那对确实雅致的罐子,最终叹了口气:“罢了罢了,读书人不易。五百文,拿去吧!就当结个善缘。”
“多谢掌柜!”秦思齐连忙道谢,掏钱给到掌柜。回到家中,将两包接近6两重的老树茶分别包好,放入两个青白釉小罐中。青莲在罐盖上静静绽放,仿佛封印住了那来自深山幽谷的绝世芬芳。
秦思齐将两个茶罐仔细放入一个干净的竹篮,用布盖好,而后是准备的糕点和宣纸,等待这赵明远前来接他。刚过不久,就听见一阵爽朗的笑声。赵明远一身云锦长袍的走来,让小厮帮忙把礼物拿到马车上。
“思齐!等久了吧?”赵明远大步流星地走过来,看到了秦思齐放在石桌上的竹篮,“你还带了什么好东西?这么神秘?”
秦思齐掀开布,露出里面两个青白釉、绘青莲的茶叶罐。“是家乡带来的老树茶,一点心意,想送给两位夫子。”
赵明远眼睛瞬间亮了,凑近打开罐盖细看了眼道:“嚯!你倒是舍得,这点茶叶全送夫子了,看要要等明年,才有口福了!”
等上马车,看到马车里的东西,好家伙!不等开口询问。
赵明远就开始介绍起来:“每人一匹苏杭上等的云水缎,颜色素雅,适合夫子们制衣或裁书封。外加一套文房:湖州紫毫笔两支,澄泥砚一方,还有一刀上好的玉版宣。东西寻常,聊表心意罢了。”
秦思齐看着那些光看包装就知道价值不菲的礼物,但心中并无自卑,反而更觉自己这份心意的纯粹与独特。赵明远的礼物是世家底蕴的体现,厚重而周全;他的,则是农门学子的赤诚与对天地造化的敬献。
“明远厚礼,夫子们必定欣慰。”秦思齐真诚道。
“走吧!别让夫子们久等!”赵明远大手一挥。乘坐的宽敞马车向前走去,很快抵达了周老夫子府邸所在的清幽巷弄。
朱漆大门前,己有几辆马车停驻,显然也有其他学子前来拜望。门房认得赵明远和秦思齐这两位书院翘楚,尤其赵明远还是常客,立刻恭敬地将二人引入门内,请他们在偏厅稍候,自去通传。
偏厅里己有几位同窗在等候,互相寒暄着。不多时,门房回来,躬身道:“赵公子,秦公子,夫子正在书房叙话,请二位公子书房相见。”
两人对视一眼,整理了一下衣冠,跟着门房穿过回廊,来到夫子那间充满了书墨香气、西壁皆书的大书房。周夫子端坐主位,须发如银,目光如炬;郑夫子坐在下首,身形清瘦,气质儒雅,眼神温和中带着洞悉的锐利。两位夫子正在品茗闲谈,见他们进来,目光便落在了二人身上。
“学生赵明远(秦思齐),拜见二位夫子!”两人上前,恭敬地行弟子礼。
“明远、思齐来了,不必多礼。”周老夫子声音洪亮,带着笑意,目光扫过赵明远身后仆人捧着的锦盒,又落在秦思齐手中那个朴素的竹篮上,“你们倒是有心。”
赵明远连忙示意仆人将礼物奉上,恭敬道:“家父感念山长与陈夫子悉心教导之恩,特备薄礼,请夫子笑纳。学生亦感念师恩深重。”他言辞得体,将父亲的心意放在首位。
秦思齐也上前一步,双手捧上竹篮,声音清朗而诚挚:“学生无以为报师恩。家乡新得些许山野粗茶,生于老树,得云雾滋养,气息清奇。学生斗胆,请山长与陈夫子品鉴一二,亦算学生一点乡土心意。”他掀开布,露出里面两个青白釉、绘青莲的小罐。
“哦?老树茶?”郑夫子来了兴趣,他素好茶道,闻言目光落在罐上,又抬眼看了看秦思齐,“这罐子,倒是雅致清奇,与茶相得益彰。思齐有心了。”
周老夫子也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赞许。仆人将礼物收下放置一旁。书房内一时安静下来。周老夫子端起茶杯,啜了一口,放下,目光变得深邃而严肃,缓缓开口:“院试己过。今二人既来,老夫与陈夫子便考教一二。笔墨己备,就在那边书案。你们将院试文章写出来,老夫二人点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