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族!供我科举

第88章 乡土之变

加入书架
书名:
全族!供我科举
作者:
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本章字数:
4272
更新时间:
2025-07-06

清明时节的武昌府,笼罩在一片缠绵悱恻的烟雨之中。铅灰色的云层低垂,细密的雨丝无声飘落,将青石板路浸润得乌黑发亮,也将整个城市笼罩在一层湿冷的愁绪里。秦家小院的门扉紧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余下雨滴敲打瓦檐的单调声响,更添几分寂寥。

正屋中央,一方擦拭得锃亮的榆木方桌,承载着母子二人对遥远故土的全部思念。桌上没有丰盛的祭品,只有几枚洗净的时令鲜果、三杯清冽的井水(路途遥远,家乡的酒难以携带)、一碟母亲天未亮就起身蒸好的馒头,蒸蒸日上,麦香。以及一条2斤左右的鲤鱼,寓意着鲤跃龙门和吉庆有余。中央,一个小小的黄铜香炉静立着。

秦母换上了新年穿的衣裳,这是她最好的衣裳,只在祭祖或见贵客时才穿。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挽成一个简单的髻,用一根木簪固定。

秦思齐侍立一旁,身姿挺拔如院中经雨的青竹。他神色肃穆,用火折子点燃三炷细长的线香,恭敬地双手奉给母亲。秦母接过香,她深吸一口气,将香稳稳地插入香炉。三缕青烟笔首升起,在潮湿阴冷的空气中袅娜盘旋,檀香弥漫在小小的堂屋里,仿佛构筑起一条沟通幽冥的通道。

“他爹……”秦母的声音低沉,声音仿佛穿透了潮湿的墙壁,越过了千山万水,落在那片埋葬着丈夫的山坡上。“清明了,我和齐儿,没有办法回去看你,我让齐儿在武昌府给你磕头了。” 秦思齐庄重地跪倒在蒲团上,双膝触地,额头抵着冰凉的地面。

“家里都还好。”秦母的声音像是对亡魂的低语,又像是自我告慰,“齐儿很争气。在江汉书院,是夫子都看重的好学生,今年七月,就要考秀才了,你在天有灵,护佑着齐儿,顺顺当当的,让他能光宗耀祖,给咱们秦家争口气…” 这是每年清明必然响起的祈愿,饱含着一个母亲最朴素也最沉重的期望。

几日后,雨霁天晴。午后的阳光带着暖意,驱散了连日的阴霾。秦思齐正在书房里凝神构思一篇关于“水利乃农桑之本”的策论,窗外忽然传来一阵喧闹的人声、以及一个洪亮而带着浓重恩施口音的呼喊:“思齐!在家不?我们来看你来了!”

秦思齐心中一喜,立刻搁笔起身。推开院门,只见门外站着风尘仆仆却精神抖擞的三个人。为首的正是村长秦茂山,身后,左边是长子秦明慧,十五出头,身材敦实,脸庞黝黑,带着庄稼汉特有的憨厚与沉稳,肩上扛着两个鼓鼓囊囊、几乎要撑破的麻袋;右边是大伯秦大安,年纪比族长小些。

“村长,大伯,明慧哥。”秦思齐惊喜地迎上去,帮着卸下沉重的行李。

秦母闻声也快步出来,见到老家人,高兴的出来迎接:“村长,大哥,明慧。你们你们怎么来了?不是去年10月份来送过钱和粮食了吗?快先进屋!进屋!路上辛苦了吧?”

秦茂山声音洪亮,用力拍了拍秦思齐的肩膀,上下打量着道:“好小子!更挺拔了!”他脸上的笑容几乎要溢出来。

一行人热热闹闹地进了屋,沉重的麻袋被搬进堂屋。秦母给几人那坚果和倒水,然后准备去厨房做一些吃的。

“先别忙活!”秦茂山拦住要张罗吃食的秦周氏,脸上带着神秘和郑重,从一个特制的、用好几层厚油纸和粗麻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条包裹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小一号的、同样包裹仔细的油纸包,递给秦思齐,“思齐,拿着!这是咱村老林子里的宝贝!真正的老树茶!今年拢共就得了这点,村里老少爷们儿一致同意,专门给你留的!读书费脑子,喝点好茶提提神!”

秦思齐接过,一股带着山林雨露气息的独特茶香,穿透油纸,丝丝缕缕地钻入鼻端。

秦茂山继续道:“我先把我哥叫来,商量一下之后的茶是怎么一个种法!咱得好好讨论讨论!”就让秦思齐回书房继续学习。让秦明惠去叫他大伯来。听话的秦明惠立马动身,连忙去不远处的秦记酒楼叫来秦茂才。秦茂才一进门,又是一番热闹的寒暄。众人落座,粗瓷碗里倒满了水。

秦茂山捧着碗,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开始绘声绘色、巨细靡遗地讲述起家乡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秦明慧和秦大安不时在一旁补充细节。

“哥,你是不知道!”秦茂山拍着大腿,唾沫星子横飞,“那狗官县令王扒皮一倒,真比过年杀了大肥猪还解气!州府来的官爷,那叫一个雷厉风行!听说赵大善人(赵员外)一封书信,顶咱们老百姓喊破天!那王扒皮的家抄得……啧啧,听说光现银就有好几箱白银!都是咱们农民的血汗钱啊!”

“徭役给钱!你敢信?”秦大安抢过话头,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哑,“开茶田,修水坝!一天十个铜板!当天干完当天发!”(历史上都是不给钱,这里是为了调动积极性给的。)

秦明慧沉稳地补充道:“水坝修得扎实。请了州府水利上的老师傅指点,选址好,用料足,一块块凿得方正,糯米浆混着石灰灌缝,结实得很!蓄水那日,看着白花花的水灌满了坝塘,全村老少都跑去看了,老好看了!有了这坝,旱灾咋们就不怕了,而且坡上那百亩茶田,才算真正有了根!而且咋们村的淤泥地也被重新划定了,咋们村一点亏也没有吃。”

“对对对!”秦茂山接口,眼中闪着对未来的憧憬,“那茶田,开在咱们村后山那片向阳坡上,原来是乱石岗,长不了好庄稼。现在一层层的梯田,看着就舒坦!官府说了,这茶田以后就是咱们村的产业!赵大善人派了懂行的管事和制茶师傅来教咱们!从育苗、移栽、修剪到采摘、炒制,都有人手把手教!这茶种好了,就是咱们子孙后代的摇钱树啊!但是要签订契约,只能卖给赵家。”(其实这里应该是白手套对接,但是为了方便阅读,还是使用了赵家。)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