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云
首页 > 悬疑推理 > 阿云

阿云

9.5分 其它作品>
连载中 签约作品 悬疑
18.63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主角: 阿云
作者:爱吃三明治的若尘 更新至:第64章 旧书摊里的时光信笺 更新时间:2025-07-07 17:59:27
更新时间:2025-07-07 17:59:27
18.63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64章节)

简介

乡音里的星辰:民间小故事·前言 这些故事,并非诞生于书斋案头,而是自田间垄上、灶边炉畔,从老翁烟锅吞吐的云雾里,从妇人纺车吱呀的节奏中,从孩童枕畔摇曳的灯影下,口耳相传,代代流播。它们携带着泥土的厚重、生活的咸涩与人情的温暖,翻山越岭,穿村过户,如同最坚韧的野草,在时光的土壤里深深扎根。 这里,有痴情男女的啼笑因缘,有狡黠人物的妙计奇谋,有精怪狐仙的离奇际遇,也有朴拙农夫的无心顿悟。故事虽小,却如一颗颗露珠,倒映着最广阔的人间百态与最深沉的生命哲思。它们或令人捧腹,或引人唏嘘,或予人警醒——在嬉笑怒骂的乡音俚语间,包裹着千年未变的朴素真理与生存智慧。 这些故事,是散落于阡陌间的璀璨星辰,是我们民族记忆深处永不熄灭的灯火,更是先民馈赠后世、饱含深情的永恒星光。欢迎翻开书页,聆听乡音,共赏这源自大地深处的古老传奇。

第4章 青石镇的纸灯笼

在太行山深处,有个叫青石镇的地方。镇西头住着个叫林秋娘的寡妇,守着一间破旧的纸扎铺,靠给人扎纸灯笼、纸房子过活。她扎的灯笼最是精巧,每到元宵佳节,整个镇子的灯笼都是从她这里买的。

这年深秋,镇上来了个游方道士。那道士鹤发童颜,手持拂尘,挨家挨户化缘。到了秋娘的纸扎铺前,道士驻足良久,对着秋娘说道:"施主印堂发黑,近日恐有血光之灾。"

秋娘听了,微微一笑:"道长说笑了,我一介寡妇,整日与纸人纸马为伴,能有什么灾祸?"道士也不生气,只是从袖中掏出一枚铜钱,在秋娘面前晃了晃:"这枚铜钱能保你七日平安。若信我,就将它贴身带着。"

秋娘推脱不过,只好收下铜钱。谁知当晚,怪事就发生了。

往常寂静的夜里,秋娘总能听到窗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她壮着胆子打开门查看,却什么都没看见。但第二天早上,她发现门口的灯笼架上,挂着一个陌生的纸灯笼。那灯笼通体雪白,上面画着一张人脸,眉眼间透着说不出的诡异。

更奇怪的是,这之后的几天,秋娘总感觉有人在暗处盯着自己。白天扎灯笼时,总觉得身后有人;夜里睡觉时,又好像听见有人在耳边低语。

到了第七天,秋娘想起道士的话,心里开始发慌。她翻出那枚铜钱,想要去找道士,却发现道士早己不知去向。

这天傍晚,秋娘正在铺子里扎灯笼,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出门一看,只见一群人围着一个醉汉指指点点。那醉汉正是镇上有名的混混王二。

王二摇摇晃晃地走到秋娘面前,色眯眯地说:"小娘子,听说你扎的灯笼能通阴阳?今晚陪大爷我......"话没说完,就伸手要拉秋娘。

秋娘拼命挣扎,周围的人却只是看热闹,没人肯帮忙。就在这时,王二突然惨叫一声,松开了手。众人定睛一看,只见他的手腕上,不知何时缠上了一条白色的纸绳,就像是秋娘扎灯笼用的那种。

王二吓得脸色惨白,拼命想要扯掉纸绳,可那纸绳却越勒越紧。不一会儿,他就瘫倒在地,没了气息。

这一幕把众人都吓坏了,纷纷说秋娘会妖术。秋娘百口莫辩,正不知如何是好,那个游方道士突然出现了。

道士走到秋娘面前,说道:"施主莫怕,这并非你的过错。三年前,你救下的那个投河女子,今日前来报恩了。"

原来,三年前的一个雨夜,秋娘在河边救下了一个想要轻生的女子。那女子自称姓柳,因被王二欺凌,走投无路才想寻死。秋娘收留了她几日,还帮她在邻镇找了个活计。后来,柳姑娘就没了音讯。

道士解释说,柳姑娘离开青石镇后,还是没能逃过王二的毒手,含恨而死。她死后化作一缕冤魂,得知秋娘有难,便前来相助。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那些平日里对秋娘指指点点的人,纷纷向她道歉。而秋娘,望着天上的明月,想起了那个温柔善良的柳姑娘。

从那以后,秋娘的纸扎铺生意越来越好。每到夜晚,她都会在门口挂上一盏白色的纸灯笼,那是为柳姑娘点的,也是为那些受苦受难的女子点的。

有人说,在月圆之夜,还能看见一个身穿白衣的女子,静静地站在秋娘的纸扎铺前,望着里面扎灯笼的秋娘,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

而那枚铜钱,秋娘一首贴身带着。她知道,这不仅是道士的善意,更是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缘分。

时光流转,青石镇的故事代代相传。秋娘和柳姑娘的情谊,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每当有人问起那个神秘的纸灯笼,老人们总会说:"那是两个苦命女子之间,最真挚的情谊。"

岁月悠悠,纸灯笼的故事还在继续。而秋娘,依然守着她的纸扎铺,用一双巧手,编织着人间的温暖与善意。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